[1]陈群辉 刘聪.法律大模型赋能数字法院建设的价值边界[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48(2):101-107.
点击复制

法律大模型赋能数字法院建设的价值边界()
分享到: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6-6977/CN:61-1281/TN]

卷:
第48卷
期数:
2025年第2期
页码:
101-107
栏目:
法学研究
出版日期:
2025-03-15

文章信息/Info

文章编号:
1673-1395(2025)02-0101-07
作者:
陈群辉 刘聪
(长江大学 湖北省域基层治理研究中心,湖北 荆州 434023)
关键词:
法律大模型数字法院价值边界技术赋能
分类号:
D926.2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法律大模型作为新兴技术,通过“大模型+生成式”架构革新了法律人工智能范式。凭借语义理解、非结构化数据处理及多场景嵌入能力,法律大模型为数字法院建设提供了统一、高效的技术基座。然而,技术赋能有其边界,可分解为技术可行性、法律正当性、社会接受性三大维度的限制。对此,应以有限辅助为原则,确保法官主导裁判权;保障程序供给,防范技术约化倾向;坚持以实质正义为核心,平衡技术工具性与经验法则,确立法律大模型赋能的价值边界。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美)亨利·基辛格,(美)埃里克·施密特,(美)丹尼尔·胡滕洛赫尔.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未来[J].胡利平,风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23.
[2]左卫民.热与冷:中国法律人工智能的再思考[J].环球法律评论,2019(2).
[3]平钰骁.国家级AI基础设施正式发布!最高法召开“法信法律基座大模型”研发成果新闻发布会[EB/OL].https://mp.weixin.qq.com/s/Dya3YvbZ9oKSTqaGoXUQSQ,20250203.
[4]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人民法院第六个五年改革纲要(2024-2028年)[EB/OL].https://mp.weixin.qq.com/s/kna3nqbVRwAYR1E3
ixMqQ,20250203.
[5]贾宇.论数字法院[J].法学研究,2024(4).
[6]李鑫.法律大模型构建的模式选择和实践路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1).
[7]邹劭坤,刘奕群.司法人工智能在数字法院生态构建中的应用[J].数字法治,2025(1).
[8]魏斌.法律大语言模型的司法应用及其规范[J].东方法学,2024(5).
[9]景汉朝.数字时代在线诉讼模式特有原则与制度构建[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25(1).
[10]姜伟.法律人工智能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
[11]刘艳红.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法院建设中实践运用与前景展望[J].比较法研究,2022(1).
[12]王禄生.ChatGPT类技术:法律人工智能的改进者还是颠覆者?[J].政法论坛,2023(4).
[13](美)迈克尔·D·贝勒斯.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M].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14]Worthington B.A.Ethics and the Limits of Language in Wittgenstein ’s Tractatus[J].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1981(4).
[15]Michelle Mohney.How Chatgpt Could Impact Law and Legal Services Delivery[EB/OL].https://www.mccormick.northwestern.edu/news/articles/2023/01/how chatgptcouldimpactlawandlegalservicesdelivery,20250205.
[16](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的社会基础[M].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7]郭贵春,梁德柱.大语言模型应该有“内在的语言生成能力”吗?——论乔姆斯基批评ChatGPT的局限性[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25(1).
[18]陈杰.宪法平等框架内的算法公平标准与价值权衡问题——兼论COMPAS算法公平争议的启示[J].浙江社会科学,2023(7).
[19](日)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M].王亚新,刘荣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20]左卫民.中国法律实证研究(第3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
[21]赵杨.人工智能时代的司法信任及其构建[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21(4).
[22](美)埃德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23]王静.ChatGPT技术嵌入智慧司法的伦理风险及其法治应对[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23(4).
[24](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1卷)[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25]陈兰馨,沈桂龙.驯服还是被驯服:数字利维坦下人的自主性问题[J].学术月刊,2024(10).
[26]马长山.数字司法的法治边界[J].东方法学,2024(4).
[27](英)威廉·特文宁.证据理论:边沁与威格摩尔[M].吴洪洪,杜国栋,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8]Coglianese C.,Marchant G.E.Shifting Sands: the Limits of Science in Setting Risk Standards[J].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2004(4).
[29](德)伊曼努尔·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M].沈叔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30]陈欢,刘聪,齐浩宇.AIGC技术辅助刑事审判的优势、风险与规制——以ChatGPT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250220
基金项目:湖北省域基层治理研究中心课题“数字技术赋能地方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路径研究”(20241217);长江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司法实务中的应用研究”(202410489006)
第一作者简介:陈群辉(1969-),男,湖北石首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民商法研究。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5-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