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杨红 张天慧.大运河非遗活态传承利用杭州拱墅段经验[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24-28.
 [J].SAMSON,2021,(01):24-28.
点击复制

大运河非遗活态传承利用杭州拱墅段经验

()
分享到: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6-6977/CN:61-1281/TN]

卷:
期数:
2021年01期
页码:
24-28
栏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出版日期:
2021-01-25

文章信息/Info

文章编号:
1673-1395 (2021)01-0024-05
作者:
杨红 张天慧
中国传媒大学 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北京 100024
关键词:
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利用拱墅段
分类号:
G127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大运河沿线分布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实现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利用,不仅是当代非遗保护的目标指向,也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关键要素。位于京杭大运河南端终点的杭州拱墅段,在探索大运河非遗活态传承利用的路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有效地盘活了与非遗相关的地方经济发展业态,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并带动了区域百姓就业,其经验对于运河沿线其他地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熊海峰,言唱.大运河:流动的文化带[J].前线,2019(8).
[2]李永乐,杜文娟.申遗视野下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及其旅游开发———以大运河江苏段为例[J].中国名城,2011(10).
[3]言唱.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与活化利用[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
[4]顾希佳.杭州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3.
[5]柳邦坤.运河流域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的思考———以江苏淮安为例[J].中国名城,2018(8).
[6]范周,杨矞.2019-2020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7]张秉福.京杭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关系的现状与问题探析[J].艺术百家,2019(3).
[8]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J].城市规划通讯,2019(10).
[9]姜师立.文旅融合背景下大运河旅游发展高质量对策研究[J].中国名城,2019(6).
[10]姜师立.文旅融合推进大运河旅游高质量发展[N].中国文化报,2019-06-29(7).
[11]王学思.大匠至心 传承至美[N].中国文化报,2018-03-23(8).
[12]千古遗韵———古运河畔的非遗声音[J].杭州(周刊),2019(1).
[13]范永晨,冷静,郑小兵,曾庆良.古貌神韵今又现 拱墅区倾力打造杭州历史街区保护的“样板”[J].今日浙江,2007(21).
[14]范永晨,张军.关于运河旅游新品牌建设路径的思考[J].杭州(周刊),2011(10).
[15]于路也.打造没有围墙的博物馆[J].观察与思考,2011(9).
[16]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播前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17]杨萍.城市更新过程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拱墅区三大历史街区为例[D].西北大学,2018.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毛巧晖.微信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空间与民间文艺的重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25.
 [J].SAMSON,2017,(01):25.
[2]王宪昭.少数民族创世神话史诗的非遗功能———以瑶族布努支系《密洛陀》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14.
 WangXianzhao.TheFunction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oftheMinorityNationalities’theEpicofCreationMyth———TakingMiluotuoofYaoNationality’sBunuasanExample[J].SAMSON,2017,(01):14.
[3]周建民 庄桂成.建国初期武汉皮影发展状况及其启示[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21.
 [J].SAMSON,2017,(01):21.
[4]沈思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节庆文化传承发现研究———以湖北省秭归县端午节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27.
 [J].SAMSON,2018,(01):27.
[5]纪明明.文化产业视角下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13.
 [J].SAMSON,2019,(01):13.
[6]马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共享的困局与出路[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27.
 [J].SAMSON,2020,(01):27.
[7]周雨城 陈露.科技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研究———以孝感雕花剪纸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33.
 [J].SAMSON,2020,(01):33.
[8]张文鲜 张兵 张洪芝.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思政课教学路径探析———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6):35.
[9]林凤春.非遗节庆的当代演变与创新发展———以广西宾阳炮龙节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29.
 [J].SAMSON,2021,(01):29.
[10]李明晨.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煨汤工艺”为个案[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4):31.
 [J].SAMSON,2021,(01):31.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20- 11- 2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丝绸之路新疆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流变分析”(219/17CH217)
第一作者简介:杨红(1983-),女,浙江湖州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播研究。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1-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