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绍辉.沉寂与开新:秦汉时期楚、越两地学术文化交流述论[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53-58.
 [J].SAMSON,2021,(01):53-58.
点击复制

沉寂与开新:秦汉时期楚、越两地学术文化交流述论
()
分享到: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6-6977/CN:61-1281/TN]

卷:
期数:
2021年01期
页码:
53-58
栏目:
荆楚文化研究
出版日期:
2021-01-25

文章信息/Info

文章编号:
1673-1395 (2021)01-0053-06
作者:
陈绍辉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楚文化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2
关键词:
秦汉时期楚文化越文化
分类号:
K232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秦汉时期,楚、越两地文化交流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活跃和深化。所不同的是,越地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了楚地的道家思想、楚辞创作和重史传统,在哲学思想、经学研究、汉赋创作和史著编撰等方面,均有长足发展,充满创新与活力。楚地在楚辞研究和古文经学研究上颇有成就,在其他方面则少有建树,略显沉寂和乏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章太炎.检论[A].章太炎全集(三)[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王充.论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蔡靖泉.楚文化流变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5]张正明,刘玉堂.荆楚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6]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7]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
[8]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
[9]王晓毅.荆州官学与三国思想文化[J].孔子研究,1994(1).
[10]汤用彤.汤用彤学术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1]汤用彤.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汤用彤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12]牟发松.湖北通史·魏晋南北朝卷[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3]邢培顺.东汉初期吴越学人探论[J].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14]瞿林东.楚人重史与长江文化[J].安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15]万晴川.《越绝书》《吴越春秋》与道家思想[J].浙江学刊,2005(5).
[16]田兆元.秦汉时期东南学术文化的演变与地域文化传统[J].中文自学指导,2005(4).
[17]刘勰.文心雕龙[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18]鲁迅.鲁迅全集·汉文学史纲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9]王齐洲,王泽龙.湖北文学史[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20]田兆元.大楚文化与大楚神话[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韩玺吾.楚文化特质谫论[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30.
 [J].SAMSON,2019,(01):30.
[2]卢川,张兰.楚诗学观念变迁的历史考察[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6):63.
 [J].SAMSON,2023,(01):63.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20- 10- 10
基金项目: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荆楚文化史”(2014ZD015);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文化强省建设的目标、任务、路径、措施研究”(HBSK2018ZDWT006)
作者简介:陈绍辉(1973-),男,湖北鄂州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楚文化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1-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