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詹娜.在地化情感结构的坚守与偏离——我国非遗保护实践的正负值审视与省思[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1):47-52.
点击复制

在地化情感结构的坚守与偏离——我国非遗保护实践的正负值审视与省思
()
分享到: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6-6977/CN:61-1281/TN]

卷:
期数:
2024年01
页码:
47-52
栏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出版日期:
2024-01-15

文章信息/Info

文章编号:
1673-1395(2024)01-0047-06
作者:
詹娜
(沈阳师范大学 社会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关键词:
非遗保护质性内核在地化情感结构正负值审视
分类号:
G122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采用的是自上而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方参与行政模式,其中既有对文化多样性宗旨的正向坚守,也存在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内涵的负向偏离和悬置,尤其是“标准化”的操作路径,使进入官方认可体系后的非遗不可避免地衍生出新的话语霸权、官僚体系和权力系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原本带有生命实践性质的文化事象,被不断地从日常生活中抽离出来,其情感结构内核特质减弱,符号标识利益作用凸显。只有坚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质性内核——情感结构,突出在地化的文化持有群体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更好地回应文化持有群体的心理诉求,推动文化多样性的持续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构建当代社会文明和民众美好生活的优质基因。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冰岛)沃尔迪玛·哈福斯坦.山鹰之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造过程[J].张举文,译.文化遗产,2018(5).
[2]中芬民间文学联合考察及学术交流秘书处.中芬民间文学搜集保管学术研讨会文集[C].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
[3]田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议[J].文化研究,2006(3).
[4]施爱东.学术运动对于常规科学的负面影响[J].河南社会科学,2009(3).
[5]安德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的两难选择[J].河南社会科学,2008(1).
[6]刘晓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J].思想战线,2012(6).
[7]郝苏民.文化场域与仪式里的“花儿”——从人类学视野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民族文学研究,2005(4).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何谓非物质文化遗产?[J].巴莫曲布嫫,译.民间文化论坛,2020(1).
[9]杨利慧.以社区为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政策中社区的地位及其界定[J].西北民族研究,2016(4).
[10]户晓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实践范式[J].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4).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周灵颖.非遗保护实践中的空间观———以女子太阳山祭祀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8.
 [J].SAMSON,2018,(01):8.

备注/Memo

备注/Memo: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类项目“辽河流域民间文艺谱系建构与资源转化研究”(21BH146);沈阳师范大学重大孵化项目“辽河流域历史文化资源整合与社区治理研究”
收稿日期:20231120

作者简介:詹娜(1978—),女,辽宁本溪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民俗学、文化社会学研究。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4-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