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蒋承 杨姚瑶.救亡背景下近代中国文化特征及原因[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110-114.
 [J].SAMSON,2017,(03):110-114.
点击复制

救亡背景下近代中国文化特征及原因()
分享到: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6-6977/CN:61-1281/TN]

卷:
期数:
2017年03期
页码:
110-114
栏目:
历史文化研究
出版日期:
2017-06-25

文章信息/Info

文章编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395(2017)03-0110-05
作者:
蒋承1 杨姚瑶2
(1.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871;2.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2)
关键词:
近代中国文化特征救亡传统文化
分类号:
K25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近代中国由于处于重大的社会转型期,其文化表现出庞杂性特征。救亡作为近代中国 社会的主要任务,其不可避免地受到民族情感的介入和历史循环观念的影响。救亡始终是近代中 国社会各阶层的第一要务,而追求近代化是客观上追求民族独立的手段和被其促生的结果。救亡 思想影响下中国近代文化的主要特征,体现为对于引进的西学,中国知识分子更倾向于在中国视角 下加以解释;在文化转型中,传统文化扮演着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A].中国现代思想史论[C].天 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3]刘遗伦,邓佑先.“中国中心观”与“夷”“洋”之变[J].贵州文史丛 刊,2008(1). [4]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M].上海:三联书店,2002. [5]蒋廷黻.中国近代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6]傅兆君.进化还是复古:对中国史学中几种历史循环论的剖析 [J].社会科学,1995(3). [7]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8]魏源.魏源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 [9]仝晰纲,林吉玲.公羊三世说之变异与改造[J].齐鲁文化研究, 2002(1). [10]王韬.弢园文录外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1](美)孔飞力.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M].陈兼,陈宏之,译.北京: 三联书店,2013. [12]冯桂芬.校邠庐抗议[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13]郑观应,夏东元.郑观应集· 盛世危言[M].北京:中华书局, 2013. [14]王韬.漫游随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5]康有为.欧洲十一国游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6]朱维铮.重评《新学伪经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 (2). [17]谭嗣同,罗炳良.仁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8]张之洞,罗炳良.劝学篇[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9]卢毅.“整理国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5(2). [20]王存奎.论五四“新思潮”与整理国故的关系[J].广西师范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21]郭双林.“甲寅派”与现代中国社会文化思潮[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15. [22]李华兴.从传播欧洲思想到回归传统文化———《甲寅》时期章士 钊思想研究[J].史林,1996(1).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17 02 27 基金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2JGC089) 第一作者简介:蒋承(1979-),男,湖北荆州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社会与经济发展研究。 通讯作者:杨姚瑶(1997-),女,湖北荆州人,本科生。E-mail:shinianhanying@ruc.edu.cn。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17-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