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庆荣.《人民的名义》中的女性“他者”形象[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63-66.
 [J].SAMSON,2018,(01):63-66.
点击复制

《人民的名义》中的女性“他者”形象()
分享到: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6-6977/CN:61-1281/TN]

卷:
期数:
2018年01期
页码:
63-66
栏目:
文学研究
出版日期:
2018-02-25

文章信息/Info

文章编号:
1673-1395(2018)01-0063-04
作者:
孔庆荣
(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外语学院,山东日照276826)
关键词:
人民的名义男性视角女性形象他者
分类号:
J905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在男性视角下,《人民的名义》中的女性形象特征是依附性的。女性在剧中的情场、商 场和官场的行动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女性依附于男性的主权地位而存在,是男性作奸犯科的诱因, 本身充满了不稳定的自我意识。相对于男性主体地位而言,剧中的女性依旧是男性主权话语体系 中的“他者”,是被边缘化和客体化的对象。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柏拉图.文艺对话录[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2](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 印书馆,1981. [3]张剑.他者[J].外国文学,2011(1). [4](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 籍出版社,1998. [5]祝朝伟.当代西方文论与翻译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6](美)罗伊丝·泰森.当代批评理论使用指南[M].赵国新,等,译.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7]章旭清.“他者”与“解构”———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关键词解读 [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1).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18-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