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潘勇.当代博物馆空间生产与公众性文化心理建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37-41.
点击复制

当代博物馆空间生产与公众性文化心理建构()
分享到: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6-6977/CN:61-1281/TN]

卷:
期数:
2019年01期
页码:
37-41
栏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出版日期:
2019-01-25

文章信息/Info

文章编号:
1673-1395(2019)01-0037-05
作者:
潘勇
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关键词:
博物馆公众性空间生产文化心理
分类号:
J205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博物馆的空间生产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美的艺术品,还给我们带来了日常生活经验所难以带来的历史深度和现实宽度。这一由社会公众参与和主导的文化实践行为,显示了作为感知主体的公众走进博物馆后所展现出的公众性维度,反映出一类独特的社会生活态度与文化消费的构建方式。它激活了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和传播者的公众的双重社会角色。身体的移动在本质上可以视为对空间的一种体验和占有,空间又是话语生成的基础与前提,因此,两者的互动,构成了人、物与空间之间的多向关系。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美)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张新木,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
[3](美)大卫·卡里尔.博物馆怀疑论[M].丁宁,译.南京:江苏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4](美)阿恩海姆,霍兰,蔡尔德,等.艺术的心理世界[M].周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德)海德格尔.时间与存在[M].陈嘉映,王庄节,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
[6]黄宗贤,鲁明军.视觉研究与思想史叙事(上)[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7](德)F·W·尼采.哲学与真理———尼采1872-1876年笔记选[M].田立年,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
[8](英)约翰·伯格.观看之道[M].戴行钺,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18- 11- 20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地区博物馆与皖北地域文化建设”(SK2018A0372)
作者简介:潘勇(1966-),男,安徽颍上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美术史论、油画创作与教学研究。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19-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