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叶春生.岭南醒狮的风俗源流[J].民间文学论坛,1984(1).
[2]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1979年10月30日)[A].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实践感[M].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4]饶纪乐.关于广东体育社会化问题的调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84(2).
[5]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体育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6]陈晓丹.南狮发展的口述历史与现状的调查研究[D].广州体育学院,2012.
[7]费孝通.乡土重建[M].长沙:岳麓书社,2012.
[8]南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海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0.
[9]佛山市南海区地方志办公室.南海市体育志:1979~2002[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
[10]佛山市禅城区地方志办公室.佛山市城区志1984~2002[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
[11]费孝通.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与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自觉”———在“21世纪人类生存与发展国际人类学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12](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M].郭英剑,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3]佛山市禅城区地方志办公室.佛山市石湾区志1984~2002[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
[14]关宏.我语佛山[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
[15]穆昭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16]高小康.非遗活态传承的悖论:保存与发展[J].文化遗产,2016(5).
[17]彭兆荣.遗产学与遗产运动:表述与制造[J].文艺研究,2008(2).
[18]侯松涛.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风俗变迁动力机制的转型[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2).
[19](法)戈德利耶.社会人类学产生于西方,就离不开西方么[A].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人类学的趋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0](英)拉德克利夫·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M].潘蛟,等,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