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继富 闫静.从礼俗现象到生命过程的探寻———基于中国人生礼仪研究70年(1949~2019)的讨论[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1):25-32.
 [J].SAMSON,2020,(01):25-32.
点击复制

从礼俗现象到生命过程的探寻
———基于中国人生礼仪研究70年(1949~2019)的讨论
()
分享到: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6-6977/CN:61-1281/TN]

卷:
期数:
2020年01期
页码:
25-32
栏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出版日期:
2020-01-25

文章信息/Info

文章编号:
1673-1395(2020)01-0025-08
作者:
林继富 闫静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081
关键词:
人生礼仪礼俗传统生命过程社会化
分类号:
K892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人生礼仪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礼”与“俗”相结合的规约,是中国礼俗传统的重要内容。70年来,中国人生礼仪研究成果丰硕,特点鲜明,总体趋势与中国社会发展、中国对人文社会科学重视历程高度契合;人生礼仪研究的整体性和本质论倾向越来越明显,人生礼仪的生命意义、审美特征和价值体系研究越来越深刻。70年来的研究实现了从人生礼俗现象描述到人的生命过程的探寻,充分肯定了人生礼仪对于中国人成长的社会化和精神力量塑造的功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2](法)阿诺尔德·范热内普.过渡礼仪[M].张举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5]林继富,王丹.解释民俗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高丙中.中国民俗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英)维克多·特纳.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M].赵玉燕,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8]张举文.过渡礼仪与信仰行为分析[A].王霄冰.仪式与信仰[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9]吕微.“过渡礼仪”理论概念与实践模型的描述与建构———对话张举文:民俗学经典理论概念的实践使用[J].民间文化论坛,2016(1).
[10]余光弘.A.VanGennep生命仪礼理论的重新评价[J].“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85(60).
[11]刘锡诚.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下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
[12]玉溪地区群众艺术馆,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文化馆.彝族叙事诗集[M].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1987.
[13]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上海市南汇文化县文化馆.哭丧歌[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14]王丹.程式中的张力———清江流域土家族“打喜花鼓”研究[J].民族文学研究,2014(2).
[15]谭达先.中国婚嫁仪式歌谣研究[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8.
[16]潘洁.女性主义视域下的铜仁土家族哭嫁歌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8.
[17]余霞.土家人的诙谐:跳“撒尔嗬”———对土家族丧仪之狂欢性的解读[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18]安德明.如何提高人生礼仪研究的实效性[J].民间文化论坛,2016(1).
[19]林继富.漫谈人生礼仪研究的复杂性[J].民间文化论坛,2016(1).
[20]高丙中.结构和要素的关系———民俗学研究的基本问题[J].民间文化论坛,2016(1).
[21]张勃.民俗学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从日常生活体验说开去[J].民间文化论坛,2016(1).
[22]黄应贵.人观意义与社会[M].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9.
[23]王丹.人观身份与意义:清江流域土家族“打喜”仪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24]农辉锋.家屋的建构与人观的叠合———宜州“百姓人”家屋文化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25]聂家昕,黄波.人观理论视角下的祭祀圈研究———由汉人人观的阶序性所进行的整体性解读[J].学术论坛,2009(12).
[26]蓝希瑜,朱琼玲.赣南畲族“头牲”崇拜的人观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27]戴秀敏.豫北武涉“开锁”仪式探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5.
[28]陈玉平.冲寿傩:土家族老年人的生命通过仪式[J].思想战线,2008(3).
[29]陈琼.湘南地区汉族丧葬仪式的宗教人类学研究———以祁东县Z村为例[D].华侨大学,2018.
[30]郭于华.生命的存续与过渡:传统丧葬礼仪的仪式结构分析[A].王铭铭,潘忠党.象征与社会———中国民间文化的探讨[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31](法)马塞尔·莫斯.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M].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2]郭于华.死的困扰与生的执着:中国民间丧葬仪礼与传统生死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33](美)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M].李放春,刘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4]林继富.撒叶儿嗬与乡村社会关系建设[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19 12 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研究”(16ZDA16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民间文学作为‘一带一路’沿线民族交往桥梁的运行机制研究”(15JJD850011);中央民族大学2019年度社会学一流学科建设经费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林继富(1964-),男,湖北麻城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叙事学研究。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0-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