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张金光.论秦汉的学吏教材[J].文史哲,2003(6).
[2]张传官.谈《急就篇》等秦汉字书的性质———与张金光先生商榷[J].辞书研究,2012(3).
[3]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4]史游.急就篇[M].曾仲珊,校点.长沙:岳麓书社,1989.
[5]陈垣.日知录校注(中)[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
[6]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M].北京:中华书局,2013.
[7]沈元.《急就篇》研究[J].历史研究,1962(3).
[8]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9]葛晓音.论汉魏三言体的发展及其与七言的关系[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10]余冠英.汉魏六朝诗论丛[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
[11]葛晓音.早期七言的体式特征和生成原理———兼论汉魏七言诗发展滞后的原因[J].中国社会科学,2007(3).
[12]王筠.教童子法及其他三种[[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13]陈黎明.《急就篇》用字初探[J].中国语文,1996(6).
[14]黄兆宏.汉代人名的文化内涵[J].文史杂志,2014(3).
[15]谢启昆.小学考[M].李文泽,等,点校.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
[16]李宇明.儿童语言的发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7]周兴嗣,等.千字文[M].周艺,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87.
[18]高亨.老子注译[M].华钟彦,校.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
[19]郭庆藩.庄子集释(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1.
[20]张新鹏.敦煌写本《开蒙要训》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21]赵克尧.论汉代以孝治天下[J].复旦学报,19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