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永林 高艳芳.改革开放初(1978~2000)中国民间小戏理论研究的转型与创新[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5):18-24.
 [J].SAMSON,2021,(05):18-24.
点击复制

改革开放初(1978~2000)中国民间小戏理论研究的转型与创新()
分享到: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6-6977/CN:61-1281/TN]

卷:
期数:
2021年05期
页码:
18-24
栏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出版日期:
2021-09-25

文章信息/Info

文章编号:
1673-1395 (2021)05-0018-07
作者:
黄永林1 高艳芳2
1.华中师范大学 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2.安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关键词:
民间小戏理论研究学术史转型创新
分类号:
G127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1978~200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期,中国民间文学事业发展和理论研究也迎来了繁荣期。作为民间文艺研究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小戏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主体地位得到初步确认;研究者对民间小戏的概念范围、起源发展、文本特征、音乐唱腔、表演形态展开全方位的本体研究;民间小戏研究的重心从以文学艺术为主转向以文化研究为主;文学、美学、戏剧学、音乐学、民俗学、人类学、宗教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民间小戏研究中广泛运用,民间小戏的社会性、民俗性、生活性、仪式性、审美性等特质呈现出来。这一时期的民间小戏研究走向更开阔的学术视野、更深刻的理论阐释、更精微的实践分析。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刘文峰.《中国戏曲志》的学术价值及其对学科建设的意义[J].文艺研究,2000(2).
[2]张紫晨.民间文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
[3]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4]谭达先.中国民间戏剧研究[M].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1.
[5]张紫晨.中国民间小戏[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
[6]张紫晨.中国民间小戏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7]施德玉.中国地方小戏之研究[M].台北:学海出版社,1999.
[8]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9]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10]朱恒夫.民间小戏产生的途径与形态特征[J].文艺研究,1991(1).
[11]刘正维.戏曲新题———长江中下游小戏声腔系统[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
[12]张紫晨.民间小戏的形成与民间固有艺术的关系[A].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研究部.民间文学论文选[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13]乌丙安.民间小戏浅论[J].戏剧艺术,1981(1).
[14]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15]余从.戏曲声腔剧种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16]廖奔.中华文化通志· 戏曲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7]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18]毕苑.从祁太秧歌看近代晋中地区的民众意识[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4).
[19]曹娅丽.试论青海地方戏曲活动与民俗的关系[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3(3).
[20]杨明锷.民间节令祭祀与演戏[J].民俗曲艺,1986(39).
[21]刘祯.《天官赐福》文本的文化阐释[J].艺术百家,2001(3).
[22]陶思炎.民间小戏略论[J].民俗研究,1992(1).
[23]贾保胜.贵溪的民间道教戏曲[J].中国道教,1990(4).
[24](英)龙彼得.中国戏剧源于宗教仪式考[A].王秋桂,苏友贞,译.王秋桂.中国文学论著译丛[C].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
[25](日)田仲一成.中国的宗族与戏剧[M].钱杭,任余白,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6]刘祯.民间戏剧、戏剧文化的研究及意义[J].民族艺术,2001(3).
[27]郭彦鑫.当代民俗田野调查的一个范例———“中国地方戏与仪式之研究”计划及实施[J].中国民族博览,2016(12).
[28](美)欧达伟,董晓萍.定县秧歌调查研究的经过[J].池州师专学报,1999(2).
[29]书智.东路二人台调查报告[J].内蒙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1).
[30]杜小平.民营剧团唱大戏[J].中国戏剧,1996(12).
[31]何朴清.发展民族民间戏剧管见[J].民族艺术研究,1992(2).
[32]傅谨.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
[33]马华祥.早期地方戏的喜剧风格[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
[34]曾泽昌,阳贻禄.论赣南采茶戏的文学特征[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1(4).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许秋伊.表演理论视域下荆州说鼓子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5):38.
 [J].SAMSON,2020,(05):38.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21- 07- 20
基金项目:中宣部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理论系列·1979-2000年民间文学理论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科学术社团主题学术活动项目“民俗文化资源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20STA024)
第一作者简介:黄永林(1958-),男,湖北仙桃人,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研究。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