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祥智,卢洋啸.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五大模式及对策建议———来自5省20村调研的启示[J].经济纵横,2019(1).
[2]肖黎明,张润婕,肖沁霖.中国农村生态宜居水平的动态演进及其地区差距———基于非参数估计与Dagum 基尼系数分解[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3).
[3]张欢,汤尚颖,耿志润.长三角城市群宜业与生态宜居融合协同发展水平、动态轨迹及其收敛性[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2).
[4]郭新伟,余斌,卓蓉蓉,等.江汉平原乡村农户就业变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20(12).
[5]骆永民,骆熙,汪卢俊.农村基础设施、工农业劳动生产率差距与非农就业[J].管理世界,2020(12).
[6]陈江华,罗明忠,洪炜杰.农地确权、细碎化与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
[7]李忠旭,庄健.互联网使用、非农就业与农机社会化服务———基于CLDS数据的经验分析[EB/OL]..https://doi.org/10.16195/j.cnki.cn36-1328/f.2021.02.18.
[8]李涛,陶卓民,刘家明,等.山岳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就业吸附的空间特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2).
[9]于法稳,黄鑫,岳会.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内涵特征、关键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村经济,2020(8).
[10]李伯华,刘传明,曾菊新.乡村人居环境的居民满意度评价及其优化策略研究———以石首市久合垸乡为例[J].人文地理,2009(1).
[11]朱彬,张小林,尹旭.江苏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空间格局分析[J].经济地理,2015(3).
[12]唐宁,王成,杜相佐.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其差异化优化调控[J].经济地理,2018(1).
[13]李松睿,曹迎.“乡村振兴”视角下生态宜居评价及其对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启发———以川西林盘四川都江堰精华灌区为例[J].农村经济,2019(6).
[14]张挺,徐艳梅,李河新.乡村建设成效评价和指标内在影响机理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11).
[15]闫周府,吴方卫.从二元分割走向融合发展———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学家,2019(6).
[16]袁江,陈一星.新农村建设的重心应转移:由宜居到宜业[J].理论探讨,2015(2).
[17]陈池波,孟权,潘经韬.农产品加工业县域集群发展的时空差异及驱动因素———以湖北为例[J].学习与实践,2019(12).
[18]夏怡然,陆铭.城市间的“孟母三迁”———公共服务影响劳动力流向的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2015(10).
[19]杨刚强,孟霞,孙元元,范斐.家庭决策、公共服务差异与劳动力转移[J].宏观经济研究,2016(6).
[20]陆铭.大国大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21]闵师,王晓兵,侯玲玲,等.农户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影响因素———基于西南山区的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观察,2019(4).
[22]刘金凤,魏后凯.城市高房价如何影响农民工的定居意愿[J].财贸经济,2021(2).
[23]张经纬,陈志,丁士军.就业质量、社会信任与农民工主观幸福感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
[24]余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评价及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20(11).
[25]陶晓红,齐亚伟.中国区域经济时空演变的加权空间马尔可夫链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