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胡艳华 彭娟.后脱贫时期乡村治理与防贫策略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5):85-89.
点击复制

后脱贫时期乡村治理与防贫策略研究()
分享到: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6-6977/CN:61-1281/TN]

卷:
期数:
2021年05期
页码:
85-89
栏目:
经济管理研究
出版日期:
2021-09-25

文章信息/Info

文章编号:
1673-1395 (2021)05-0085-05
作者:
胡艳华1 彭娟2
1.长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荆州434023;2.四川外国语大学 国际法学与社会学院,重庆400031
关键词:
防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分类号:
F321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防贫工作是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乡村迈入后脱贫时期,乡村治理与防贫工作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影响因素。后脱贫时期乡村治理要妥善处理好“后两年”和“两年后”的关系,增强防贫工作的针对性,防止出现一边脱贫、一边返贫现象,强化脱贫工作的实效性和持续性,夯实防贫工作的基础,大力推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张康之,李传军.公共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J].行政论坛,2010(3).
[2]唐娇华.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公共管理问题与治理绩效提升[J].农业经济,2020(7).
[3]张艳娥.关于乡村治理主体几个相关问题的分析[J].农村经济,2010(1).
[4]张海荣.基层干部应对乡村重大事件影响因素探析———以北京地区为中心的考察[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5(1).
[5]梅继霞,彭茜,李伟.经济精英参与对乡村治理绩效的影响机制及条件———一个多案例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9(8).
[6]刘筱红.论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治理支持网络的构建———基于“整体政府”视角[J].妇女研究论丛,2010(1).
[7]阎占定.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影响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8]沈费伟,刘祖云.发达国家乡村治理的典型模式与经验借鉴[J].农业经济问题,2016(9).
[9]Patrick Dunleavy et al.New Public Management Is Dead: LongLive Digital-Era Governance[J].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Research and Theory: J-PART, 2006(3).
[10]马丽,张国磊.“互联网+”乡村治理的耦合、挑战与优化[J].电子政务,2020(12).
[11]陈荣卓,王熙中.精准扶贫场域内复合治理的实践张力与有效运转[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20(2).
[12]布雪琳.农村公共管理人才资源开发的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17(5).
[13]吴正金.乡村治理创新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11).
[14]张亚林,刘炳茹.公共管理视角下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研究[J].农业经济,2019(11).
[15]黄森慰,唐丹,郑逸芳.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公众参与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7(3).
[16]叶兴庆,殷浩栋.从消除绝对贫困到缓解相对贫困:中国减贫历程与2020年后的减贫战略[J].改革,2019(12).
[17]蒋南平,郑万军.中国农民工多维返贫测度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2017(6).
[18]李小云,苑军军,于乐荣.论2020后农村减贫战略与政策:从“扶贫”向“防贫”的转变[J].农业经济问题,2020(2).
[19]何爱爱.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6).
[20]许伟.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探研[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
[21]包国宪,杨瑚.我国返贫问题及其预警机制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
[22]成媛,陈祎.西北民族地区产业防贫实践中的农户主体性———基于宁夏南部民族社区调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
[23]向春华.工伤保险:防贫济困的良方[J].中国社会保障,2017(9)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谢升峰 牟素涵.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巩固与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绩效———基于武汉市商业银行的调研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3):73.
 [J].SAMSON,2021,(05):73.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21- 03 -20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民职业教育支撑策略研究”(2019GB026);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城乡流动与身份阈限:返乡女性农民工的生活实践研究”(19SKGH113);四川外国语大学校级科研青年项目“熟悉抑或陌生? ———女性农民工返乡生活实践研究”(sisu2018057)
第一作者简介:胡艳华(1979-),女,湖北枝江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学、环境社会学研究。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