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钟高翔 周争艳.网络民族志基于研究者身份的伦理关系[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6):28-33.
 [J].SAMSON,2021,(06):28-33.
点击复制

网络民族志基于研究者身份的伦理关系()
分享到: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6-6977/CN:61-1281/TN]

卷:
期数:
2021年06期
页码:
28-33
栏目:
神话学与神话资源转化研究
出版日期:
2021-11-25

文章信息/Info

文章编号:
1673-1395 (2021)06-0028-06
作者:
钟高翔1 周争艳2
1.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文学院,北京102488
关键词:
网络民族志研究者身份实践伦理关系
分类号:
G127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民族志一度是研究者专业生产他者知识的手段与途径,但在反思传统与顺应新潮流———互联网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一直以来研究者自己也是民族志的研究对象,互联网兴起之后,这种倾向更加明显。网络时代的到来促使研究者的身份发生了显著转变:由自己是主体,被研究者是他者,转变为双方是平等的交互主体;由认识主体转变为实践主体;由主动的实践者转变为静默的潜伏者等。网络民族志中研究者身份的变化,为新的研究伦理关系的出现开辟了道路,即研究者与被研究者既是学术研究的手段,也是学术研究的目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高丙中.民族志发展的三个时代[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2]卜玉梅.虚拟民族志:田野、方法与伦理[J].社会学研究,2012(6).
[3]孙信茹,王东林.作为“文化实践”的网络民族志———研究者的视角与阐释[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
[4]郭建斌,张薇.“民族志”与“网络民族志”:变与不变[J].南京社会科学,2017(5).
[5]高丙中.民族志的科学范式的奠定及其反思[J].思想战线,2005(1).
[6]张娜.虚拟民族志方法在中国的实践与反思[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7]王铭铭.民族志:一种广义人文关系学的界定[J].学术月刊,2015(3).
[8]胡亚敏,肖祥.“他者”的多副面孔[J].文艺理论研究,2013(4).
[9]户晓辉.人是目的:实践民俗学的伦理原则[J].民族文学研究,2017(3).
[10]施爱东.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1]户晓辉.网络民间文学表演的责任伦理与形式规则———以“上海女孩逃饭”的网评为例[J].民间文化论坛,2018(2).
[12](美)克里福德· 格尔兹.论著与生活:作为作者的人类学家[M].方静文,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13]孙信茹.线上和线下:网络民族志的方法、实践及叙述[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11).
[14]吕微.民俗学:一门伟大的学科:从学术反思到实践科学的历史与逻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15]萧放,鞠熙.实践民俗学:从理论到乡村研究[J].民俗研究,2019(1).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21 -10- 03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业务经费资助重大培育项目“中国民间文学资源的创造性转化理论与实践研究”(CCNU2016Z10)
第一作者简介:钟高翔(1983-),女,湖北恩施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民间文学研究。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