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东海.博物馆沉思录(卷三)[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2]宋向光.物与识:当代中国博物馆理论与实践辨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法)乔治·亨利·里维埃.生态博物馆———一个进化的定义[J].中国博物馆,1995(2).
[4](法)于格·戴瓦兰.“生态博物馆”一词及其它[J].中国博物馆,1986(4).
[5]魁北克宣言[J].于鸣放,译.中国博物馆,1995(2).
[6]苏东海.国际生态博物馆运动述略及中国的实践[J].中国博物馆,2001(2).
[7]安来顺.国际生态博物馆四十年:发展与问题[J].中国博物馆,2011(Z1).
[8](法)阿兰·茹贝尔.法国的生态博物馆[J].张晋平,译.中国博物馆,2005(3).
[9](瑞典)海伦娜·弗里曼.没有围墙的博物馆[A].国际博物馆(中文版第2辑)[C].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6.
[10](日)大原一兴.当今日本的生态博物馆[J].张伟明,译.中国博物馆,2005(3).
[11]孙葆芬.密切注意国际博物馆学界的新动态[J].中国博物馆,1986(3).
[12]倪威亮.中国生态博物馆的反思与瞻望———苏东海先生访谈[J].中国博物馆,2011(Z1).
[13]安来顺.在贵州梭嘎乡建立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J].中国博物馆,1995(2).
[14]苏东海.中国生态博物馆[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
[15](意)毛里奇奥·马吉.世界生态博物馆共同面临的问题及怎样面对它们[J].张晋平,译.中国博物馆,2005(3).
[16]费孝通.文化自觉的思想来源与现实意义[J].文史哲,2003(3).
[17]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18]王明珂.集体记忆与族群认同[J].当代,1993(91).
[19]黄永林.“文化生态”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文化遗产,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