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瑶.中国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的历史联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5).
[2]向天渊.中国新诗:现象与反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胡适.谈新诗:八年来一件大事[J].星期评论,1919(纪念号5).
[4](德)Haenisch.近五十年来德国之汉学[J].王光祈,译.新中华,1933(17).
[5]佚名.时事采集[J].来复,1924(311).
[6]王光祈.旅欧杂感[J].少年中国,1920(2).
[7]梅光迪.中国文学在现在西洋之情形[A].眉睫.梅光迪文学演讲集[C].北京:海豚出版社,2011.
[8]徐臻.“译述文论”的历史性考察:论《文学大纲》之翻译[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
[9]吴宓.吴宓日记(第二册)[M].北京:三联书店,1998.
[10]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J].学衡,1922(1).
[11]朱自清.真诗(新诗杂话之一)[J].新文学,1944(2).
[12]西谛.整理中国文学的提议[J].文学旬刊,1922(51).
[13]郑振铎.文学的统一观[J].小说月报,1922(8).
[14]王瑶.“五四”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价值重估[J].中国社会科学,1989(3).
[15]宁调元.南社集序[A].徐中玉.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一[C],上海:上海书店,1994.
[16]胡怀琛.新诗概说[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
[17]胡适.文学改良刍议[J].新青年,1917(5).
[18](德)海涅.我欲乘风翼[J].王光祈,译.醒狮,1924(6).
[19]童龙超.论“格律化”与新诗的“歌诗化”[J].人民音乐,2011(8).
[20]王光祈.声音心理学[J].中华教育,1928(5).
[21]饶孟侃.新诗的音节[J].晨报副刊:诗刊,1926(4).
[22](德)海涅.卿似一枝花[J].王光祈,译.醒狮,1924(10).
[23]王光祈.少年中国歌[J].醒狮,1925(1).
[24]王光祈.评卿云歌[J].中华教育界,1927(12).
[25]王光祈.去国辞[J].少年中国,1920(11).
[26]陈廷焯.白雨斋词话(选)[A].徐中玉.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二[C].上海:上海书店,1994.
[27]熊辉.翻译诗歌在中国的接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8]李思纯.诗歌革新之形式及我的意见[J].少年中国,1920(6).
[29]吕进.新诗诗体的双极发展[J].西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30]王瑶.现代文学的民族风格问题[A].中国现代文学史论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1]陈独秀.文学革命论[J].新青年,1917(6).
[32]赵元任.“国乐”跟“西乐”[J].广州音乐,1936(5-6).
[33]友梅.介绍赵元任先生的《新诗歌集》[J].乐艺,1930(1).
[34]朱自清.唱新诗等等[J].语丝,1927(154).
[35]王光祈.政治活动与社会活动[J].少年中国,1922(8).
[36]王光祈.“少年中国”之创造[J].少年中国,1919(2).
[37]王光祈.社会活动的真义[J].少年中国,1924(10).
[38]王光祈.少年中国之精神及其计画[J].少年中国,1919(6).
[39]王光祈.“社会的政治改革”与“社会的社会改革”[J].少年中国,1922(8).
[40]王光祈.我们应该怎样运动[J].少年中国,1923(5).
[41]代英.评王光祈著《少年中国运动》[J].中国青年,192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