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冯锋,李天放.皖江城市带支柱产业创新效率与协同共生研究———以首个国家级产业承接示范区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12).
[2]房凯旋,钱龙.承接产业转移能否提升城市创新能力? ———以皖江示范区为例[J].铜陵学院学报,2020(2).
[3]韦鸿,王凯,陈凡.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的经济效应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9(23).
[4]陈凡,周民良.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否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J].云南社会科学,2020(1).
[5]冯长春,张剑锋,杨子江.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区域土地利用空间协调评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5).
[6]贺胜兵,刘友金,段昌梅.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具有更高的全要素生产率吗? [J].财经研究,2019(3).
[7]罗浩.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资源瓶颈及其解决途径[J].经济研究,2007(6).
[8]张士杰.区域经济增长的能源尾效分析———以皖江城市带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3(7).
[9]陈凡,周民良.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否加剧了地区环境污染[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10).
[10]滕堂伟,胡森林,侯路瑶.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态势与承接的空间格局[J].经济地理,2016(5).
[11]安锦.产业转移背景下企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4(32).
[12]盖骁敏,高彦梅.产业集聚与集聚转移:中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竞争力[J].改革,2013(12).
[13]马涛,李东,杨建华,等.地区分工差距的度量: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评价的视角[J].管理世界,2009(9).
[14]刘友金,肖雁飞,廖双红,等.基于区位视角中部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空间布局研究[J].经济地理,2011(10).
[15]苏华,胡田田,黄麟堡.中国各区域产业承接能力的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1(5).
[16]陈斐,张新芝.中西部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竞争力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2).
[17]范钦钦.我国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提升对策[J].商业时代,2013(34).
[18]张志娟.承接产业转移的河南区域物流竞争力分析[J].物流技术,2012(17).
[19]雷新华.云南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竞争力研究———以昆明市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20]姜霞.我国产业转移新趋势与湖北承接行业选择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1).
[21]陈晓亮.长江经济带省域竞争力评价及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20(17).
[22]宫诚举.中国省域经济竞争力的综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20(6).
[23]叶琪.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态势与承接的竞争格局[J].经济地理,2014(3).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