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杨名.论楚乐舞的艺术特征[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4):53-58.
 [J].SAMSON,2022,(04):53-58.
点击复制

论楚乐舞的艺术特征()
分享到: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6-6977/CN:61-1281/TN]

卷:
期数:
2022年04
页码:
53-58
栏目:
荆楚文化研究
出版日期:
2022-07-15

文章信息/Info

文章编号:
1673-1395(2022)04-0053-06
作者:
杨名
长江大学人文与新媒体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关键词:
楚乐舞艺术特征成因
分类号:
J709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对楚乐舞的研究,具有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特点。楚乐舞对中原乐舞既有继承又有新变,显得激昂狂放,富有感染力;同时,楚乐舞又显得飘渺隽逸,强调动作的韧性,又有柔中带刚之美;楚乐舞注重典型性造型,提升了乐舞的视觉效果,具有极高的艺术性。楚乐舞艺术特征的形成,与楚地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关。楚地方音的特点使楚乐舞节奏急促、动作激越;丝织技术的发达使楚乐舞又有了飘逸之美;道家精神的显扬是楚乐舞浪漫主义精神形成的根本原因,而祭祀巫风的繁盛和多水的地理环境,也对其浪漫的艺术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恩涌.政治地理学:时空中的政治格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赵炳清.楚国疆域变迁之研究———以地缘政治为研究视角[D].复旦大学,2013.
[3]朱世学.三峡考古与巴文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王云五,朱经农.礼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7.
[5]刘向.楚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6]孙景琛.中国乐舞史料大典(图录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
[7]费秉勋.楚辞与楚舞[J].古典文学知识,2000(5).
[8]葛洪.西京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9]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8.
[10]彭松.中国舞蹈史———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
[11]费振刚,仇仲谦,刘南平.全汉赋校注[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12]袁禾.中国舞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3]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14]赵逵夫.历代赋评注[M].成都:巴蜀书社,2010.
[15]于凯.战国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16]范文南.曾侯乙墓鸳鸯盒“建鼓舞图”考释[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2).
[17]王子初.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湖北卷[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
[18]黄伯思.东观余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19]李炳海.楚辞语词与楚地歌舞的关系[J].文艺研究,2001(5).
[20]管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21]蔡享丽.论中国乐舞的原生浪漫主义风格[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3).
[22]老子.道德经[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
[23]庄周.庄子[M].长沙:岳麓书社,2016.
[24]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25]郭璞.山海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6]萧统.昭明文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27]刘师培.国学发微(外五种)[M].扬州:广陵书社,2013.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白玉帅.桃林坪花脸社火的文化传承、艺术特征与功能主义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4):26.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22-03-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楚地乐舞文化历程研究”(18FYS015);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楚地乐舞文化史研究”(2017054);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古代楚地乐舞的发展流变研究”(18D029);长江大学楚文化研究院开放基金项目“先秦楚乐舞的文学记忆与历史重构”(CWH202006)
作者简介:杨名(1981—),女,湖北荆州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乐舞史研究。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2-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