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胡燕 胡茜茜 杨雨彤.文化聚落:长江干流人类非遗探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5):22-26.
 [J].SAMSON,2022,(05):22-26.
点击复制

文化聚落:长江干流人类非遗探析()
分享到: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6-6977/CN:61-1281/TN]

卷:
期数:
2022年05
页码:
22-26
栏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出版日期:
2022-09-15

文章信息/Info

文章编号:
1673-1395(2022)05-0022-05
作者:
胡燕 胡茜茜 杨雨彤
南京农业大学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关键词:
文化聚落长江干流人类非遗活态传承
分类号:
G122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长江干流的巴蜀文化、楚文化与吴文化三大文化聚落的20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理空间与虚拟空间中具有稳定的共同价值与文化信仰,反映了该空间不同历史时期风土民情千丝万缕的相关性、传承性与生态性,显示了极强的凝聚力与归属感。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原到长江干流的文化空间中,探析其在人文环境、自然环境、虚拟环境的互动中形成的非遗活态传承,可以为长江干流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中国入选 联 合 国 教 科 文 组 织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名 录(名 册)项 目[EB/OL].https://www.ihchina.cn/chinadirectory.html,2022-04-30.
[2]殷义祥,丹枫.楚文化的特点及影响[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2).
[3]尹弘兵.早期楚文化初析[J].江汉考古,2011(3).
[4]韩翠丽.论庄子不是楚文化的代表———兼论庄子和淮夷文化[J].学术论坛,2007(4).
[5]钱智.吴文化区域系统初步研究[J].地理学报,1998(2).
[6]胡火金.吴文化的特质及其现代价值[J].学术界,2012(2).
[7]杨余春,朱蓉蓉.吴文化的基本特点与当代价值[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8]张兵.城乡 历 史 文 化 聚 落———文 化 遗 产 区 域 整 体 保 护 的 新 类 型[J].城市规划学刊,2015(6).
[9]胡燕.宜兴紫砂 发 展 历 史 及 活 态 传 承 研 究 [D].南 京 农 业 大 学,2012.
[10]余慧.论四川民族地区的传统聚落体系及其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2012(3).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22- 05- 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运河文化建设研究”(19ZDA187)
第一作者简介:胡燕(1972—),女,安徽枞阳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民俗学与教育管理研究。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