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玉堂 王玥瑶.楚疆西拓的学术史考察[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5):38-44.
 [J].SAMSON,2022,(05):38-44.
点击复制

楚疆西拓的学术史考察()
分享到: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6-6977/CN:61-1281/TN]

卷:
期数:
2022年05
页码:
38-44
栏目:
荆楚文化研究
出版日期:
2022-09-15

文章信息/Info

文章编号:
1673-1395(2022)05-0038-07
作者:
刘玉堂 王玥瑶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楚文化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7
关键词:
周代楚国西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
分类号:
K22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周代是先秦时期社会文化繁荣、各族群文化融合剧烈的重要历史时期。楚国初封时是一个地处江汉之间的子爵小国,历代楚王开疆拓土,最终使之变成“地方五千里”的东方大国。在此期间,楚国疆域变化巨大,楚人与周边族群的交流融合也历来受学界关注。通过梳理学术界有关楚疆西拓的重要研究成果,探讨不同族群之间的矛盾与分化,以及楚文化和西部地域文化之间交融互摄的状貌。楚国西疆范围广阔,为便于论述,根据自然与人文双重地理因素将其分为五个区,自北向南依次为陕东南地区、鄂西地区、川渝东部地区、湘西地区和云贵东部地区。楚国疆域的西扩和楚文化的西渐无疑也为其西土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
[2]何宁.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
[3]马世之.中原楚文化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4]张正明.楚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蔡靖泉.庸人·庸国·庸史[J].江汉论坛,2010(10).
[6]赵炳清.巴、楚关系诸问题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7]赵从苍.城固洋县铜器群综合研究[J].文博,1996(4).
[8]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9]段渝.先秦巴文化与巴楚文化的形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
[10]陕西省安康水电站库区考古队.陕西紫阳白马石巴蜀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1987(5).
[11]梁中效.楚国汉中郡杂考[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12]杨宽.战国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3]谭其骧.长水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俞伟超.关于楚文化形成、发展和消亡过程的新认识[A].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纪念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5]黄尚明.楚文化的西 渐 历 程———兼 论 楚 文 化 的“峡 区 类 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
[16]何浩.楚灭国研究[M].武汉:武汉出版社,1989.
[17]张正明.巴人起源地综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
[18]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9]赵炳清.楚国疆域变迁之研究———以地缘政治为研究视角[D].复旦大学.2013.
[20]白九江.巴文化西播与楚文化西渐[J].重庆社会科学,2009(10).
[21]顾久幸.从巴楚历史看两地风俗的相互影响[A].董恩林.历史文献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02.
[22]黄尚明.论楚文化对巴文化的影响[J].江汉考古.2008(2).
[23]白九江.从三峡地区的考古发现看楚文化的西进[J].江汉考古,2006(1).
[24]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秭归柳林溪[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5]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巫山县文物管理所.巫山跳石遗址发掘报告[A].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卷[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6]邹厚本.试析巫峡峡区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A].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 移 民 局.重 庆 ·2001 三 峡 文 物 保 护 学 术 研 讨 会 论 文 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7]朱萍.楚文化的西渐———楚国经营西部的考古学观察[M].成都:巴蜀书社,2001.
[28]沈仲常.新都战国木椁墓与楚文化[J].文物,1981(6).
[29]陈桥驿.水经注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0]赵炳清.从峡江地区的楚墓看楚国的西境变化[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4).
[31]蒙文通.巴蜀古史论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32]林惠祥.中国民族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33]张正明.楚文化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
[34]郑杰祥.屈家岭文化渊源试探[A].郑杰祥.郑杰祥学术文集(中原学术文库·文集)[C].郑州:大象出版社,2021.
[35]贺刚.楚黔中地及其晚期墓葬的初步考察[A].楚文化研究会.楚文化研究论集[C].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36]严耕望.楚秦黔中郡地望考[A].严耕望.严耕望史学论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7]徐少华,李海勇.从出土文献析楚秦洞庭、黔中、苍梧诸郡县的建置与地望[J].考古,2005(11).
[38]王晨光.黔中、洞庭分治论———楚秦南部地缘与治理空间[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8(10).
[39]梁钊韬,陈启新,杨鹤书.中国民族学概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40]石宗仁.楚文化特质新探[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1).
[41]石宗仁.中国苗族古歌[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42]石宗仁.苗族的自称与荆地蛮夷、熊绎之关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3).
[43]胡平平.楚文化南渐的考古学观察———以洞庭湖水系区东周秦代墓葬为中心[D].吉林大学,2019.
[44]李海勇.楚人对湖南的开发及其文化融合与演变[D].武汉大学,2003.
[45]湖南博物馆.湖南常德德山楚墓发掘报告[J].考古,1963(9).
[46]怀化地区文物工作队,等.椒 浦 县 高 低 村 春 秋 战 国 墓 清 理 报 告[A].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考古学会.湖南考古辑刊第5集[C].《求索》增刊,1989.
[47]桓谭.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48]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9]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50]徐中舒,唐嘉弘.古代楚蜀的关系[J].文物,1981(6).
[51]朱俊明.楚向古云贵开疆史迹钩沉[A].张正明.楚史论丛·初集[C].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
[52]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昆明市博物馆,晋宁县文物管理所.晋宁石寨山:第五次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53]王先谦.新编诸子集成·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54]王利器.盐铁论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2.
[55]孙华.楚经营西南考辨[J].贵州民族研究,1983(1).
[56]王先慎.新编诸子集成·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8.
[57]王应麟.困学纪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58]王宏道.从楚国历史发展看滇楚关系[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59]刘玉堂.论庄蹻其人其事[J].民族研究,1990(3).
[60]张增祺.中国西南民族考古[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61]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6.
[62]周宏伟.庄蹻入滇与庄豪入滇非一事辨[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63]蒙文通.庄蹻王滇辨[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3(1).
[64]刘玉堂.楚脉千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65]张正明.从 文 化 机 制 和 模 式 看 楚 国 的 西 境 [J].江 汉 考 古,1991(增刊).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周家洪.楚国灭亡的主要内因———兼论楚国后期下降阶段的楚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5):18.
 [J].SAMSON,2017,(05):18.
[2]周家洪.楚国衰亡的次要内因———兼论楚国中后期下降阶段的大臣[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4):27.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22- 06 -25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创新资助项目“长江文化暨中华传统文化研究”(2019CXZZ017)
第一作者简介:刘玉堂(1956—),男,湖北大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楚文化暨中华传统文化研究。
通信作者:王玥瑶(1995—),女,湖北襄阳人,主要从事先秦秦汉历史地理及楚文化研究,E-mail:wyyhnnu@163.com。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