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俞玲.危机禳解与象征意蕴:重阳节习俗过渡礼仪探微[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1):22-27.
 [J].SAMSON,2023,(01):22-27.
点击复制

危机禳解与象征意蕴:重阳节习俗过渡礼仪探微()
分享到: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6-6977/CN:61-1281/TN]

卷:
期数:
2023年01
页码:
22-27
栏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出版日期:
2023-01-15

文章信息/Info

文章编号:
1673-1395(2023)01-0022-06
作者:
俞玲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5;江西师范大学 公费师范生院,江西 南昌 330022
关键词:
重阳节危机禳解象征意蕴过渡礼仪在地化
分类号:
K890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重阳节起源的一个重要主题是辟邪消灾,围绕这个主题,衍生出祭祀、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祈寿等习俗,这些习俗尽管纷繁复杂,但仍可将其视为危机禳解的手段。运用过渡礼仪模式,可以进一步对其仪式进行解构,分解出分割礼仪、边缘礼仪与聚合礼仪,从而深入阐释其文化内涵。当然,重阳节习俗不具有线性的仪式进程属性,过渡礼仪模式适用性仍很有限,不能简单套用,需要进行在地化分析。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张君.九九重阳节———中国传统的死亡节、升仙求寿节和酒神节[J].求索,1993(5).
[2]袁学骏.岁时节日[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
[3]傅功振.重阳节文化中的“阳”与“九”[N].中国艺术报,2020-10-30(6).
[4]郭佳.九月九日重阳节探源[J].文化遗产,2017(5).
[5]黄涛.重阳节敬老求寿习俗的历史渊源与重要位置[N].中国艺术报,2020-10-30(6).
[6]陈艳.重阳节的起源及风俗文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7]余全有.重阳节俗起源浅探[J].天中学刊,2014(2).
[8]杨琳.重阳[M].北京:三联书店,2009.
[9]刘伟生.上巳踏青与重阳登高的生命意蕴[J].文史杂志,2001(5).
[10]刘爱萍.“重阳登高”:民俗学的宗教维度与义涵[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4).
[11]徐燕琳.从郑仙诞到广州重阳登高———兼谈传统民俗的现代化演变[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12]王小明.传统节日民俗与“文化空间”的整体性保护———以玉皇阁重阳节“登 高”情 结 为 例 [J].天 津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2013(3).
[13]黄意明,秦惠兰.“避难—登高—尊高年”与诗意人生———关于重阳节俗文化创新的思考[J].文化遗产,2017(5).
[14]萧放.菊花酒·茱萸佩·长寿节———重阳节俗漫话[J].文史知识,1999(10).
[15]黄岚.从菊与茱萸谈重阳节习俗的文化内涵[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3).
[16]李炳海.上巳、重阳习俗演变的文学轨迹———民族融合与时俗文学关系浅探[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17]郭云涛.传 统 社 会 中 的 宗 教 与 重 阳 节 [J].青 海 民 族 研 究,2007(3).
[18]黄俊.重阳节[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
[19]王永平.重阳登高与道教仙话[J].文史知识,2021(10).
[20]林继富.重阳节生活传统、文化旨归与品牌建设路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
[21]张勃,王改凌.再次命名与传统节日的现代转换———基于重阳节当代变迁的思考[J].西北民族研究,2015(4).
[22]郑土有.从重阳节到敬老节演变的内在逻辑[N].中 国 艺 术 报,2020-10-30(6).
[23]刘晓峰.重阳节在日本[J].文史知识,2010(12).
[24]陈巍.日本 平 安 时 期 重 阳 诗 宴 的 来 源 及 其 仪 式 [J].文 化 遗 产,2014(3).
[25]邱丽君.平 安 时 代 日 本 重 阳 节 文 化 的 变 迁 [J].史 学 月 刊,2020(11).
[26]王琛发.由 孝 现 忠:马 来 西 亚 华 人 怎 样 过 “不 明 显”的 重 阳 节?[J].民俗研究,2015(2).
[27]翁敏华.重阳节的民间习俗与文艺表现———以杂剧《东篱赏菊》和陶渊明为重点[J].文化遗产,2008(4).
[28]叶洪珍.明代重阳词的民俗意蕴与时代特色[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
[29]中华诗词研究院.万水千山入韵来:古今重阳诗词选[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8.
[30]王嘉,等.拾遗记(外三种)[M].王根林,等,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1]张铭远.生 殖 崇 拜 与 死 亡 抗 拒[M].北 京:中 国 华 侨 出 版 公 司,1991.
[32]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 历象汇编 · 岁 功 典(卷 76)[M].蒋 廷锡,校订.北京:中华书局,1934.
[33]李昉,等.太平御览(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4]郭茂倩.乐府诗集(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35]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 · 华东卷(中)[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
[36]叶涛.山东民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
[37]吕氏春秋[M].高诱,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38]宗懔.荆楚岁时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8.
[39]沈利华,钱玉莲.中国吉祥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
[40]张举文.重认“过渡礼仪”模式中的“边缘礼仪”[J].民间文化论坛,2006(3).
[41](法)阿诺尔德·范热内普.过渡礼仪[M].张举文,译.北京:中华书局,2010.
[42]王玉德.神秘的风水:传统相地术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43]何亮.古代小说与神仙[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8.
[44]宋靖野.从仪式理论到社会理论:过渡礼仪的概念系谱[J].民间文化论坛,2016(1).
[45]三曹集[M].宋效永,向焱,点校.合肥:黄山书社,2018.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林继富.重阳节生活传统、文化旨归与品牌建设路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2):24.
 [J].SAMSON,2021,(01):24.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22-10-08
基金项目: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中华传统节俗传承利用研究”(YG2018247)
作者简介:俞玲(1982—),女,江西上饶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间文学、节俗文化、非遗理论研究。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3-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