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加.中小学“非遗进校园”教育实践目标体系建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1):28-35.
 [J].SAMSON,2023,(01):28-35.
点击复制

中小学“非遗进校园”教育实践目标体系建构()
分享到: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6-6977/CN:61-1281/TN]

卷:
期数:
2023年01
页码:
28-35
栏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出版日期:
2023-01-15

文章信息/Info

文章编号:
1673-1395(2023)01-0028-08
作者:
林加
北京师范大学 社会学院,北京 100875
关键词:
非遗进校园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育实践
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中小学“非遗进校园”教育实践目标体系主要分为非遗保护和学生教育两个维度。每个维度下,以“认知—实践—认同”的逻辑,设计具体的目标模块。实践表明,该目标工具在实验过程中是可执行的,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效果。今后仍需不断改进,让其更好地服务“非遗进校园”,服务中小学非遗教育工作,助力非遗保护传承和学生能力与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9852号建议的答复[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jkw/202009/t20200921_489387.html.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高扬元,米满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的德育资源及其开掘应用[J].民族艺术研究,2011(3).
[4]成雪君,卢 群 赞.节 气 文 化 导 向 下 的 农 事 拓 展 课 程 建 设 与 实 践[J].人民教育,2019(10).
[5]傅小芳,丁宇红.常态化系统推进:区域劳动教育的苏州探索[J].中小学管理,2019(5).
[6]陈路芳.中小学传统舞蹈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以非遗舞蹈为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9(5).
[7]丛密林,邓 星 华.体 育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 价 值 新 论 与 学 校 传 承[J].体育文化导刊,2019(11).
[8]陈建宪.民间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4(7).
[9]陈琳.作为课程文化资源的民间故事教学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3(1).
[10]谭宏.构建民间美术的教育传承体系———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视角[J].民族艺术研究,2011(3).
[11]谭宏.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的探讨[J].重庆高教研究,2015(1).
[12]曲雪梅.区域推进非遗课程进校园[J].基础教育课程,2020(22).
[13]郑雪松.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17(1).
[14]刘魁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整体性原则[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15]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
[16](美)戴维斯,里姆.英才教育[M].杨庭郊,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22- 09- 20
基金项目: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中国农业博物馆联合设立的2021-2022年度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研究课题“中小学二十四节气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1222000080);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非遗保护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融合的实践探索及路径优化研究”(22JCC059)
作者简介:林加(1991—),男,重庆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遗教育研究。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3-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