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熊承霞 韩启喆.中国手斧传统与古代神话造物观念[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2):9-17.
 [J].SAMSON,2023,(02):9-17.
点击复制

中国手斧传统与古代神话造物观念()
分享到: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6-6977/CN:61-1281/TN]

卷:
期数:
2023年02
页码:
9-17
栏目:
神话学与神话资源转化研究
出版日期:
2023-03-15

文章信息/Info

文章编号:
1673-1395(2023)02-0009-09
作者:
熊承霞1 韩启喆2
1.上海理工大学 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200093;2.墨尔本大学 设计学院,澳大利亚 墨尔本 VIC3100
关键词:
中国手斧传统古代神话造物智慧艺术史象征转化
分类号:
B932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考古出土的形态丰富的旧石器手斧,最初作为劳动工具,其后成为新石器时代的象征工具,展现了工具所支撑的物的意义。中外神话叙事中,斧以各种姿态出现,是彰显英雄祖先神圣良能的标志性符号。手斧传统经历了从最初的石制手斧到玉制礼器钺和铜制礼器钺的形制变迁,不同的材料、工艺表述着非同寻常的叠加意义。对形态样本和传播文本进行历史溯源可知,经由造物和神话并列传播而成熟的斧钺,记录着造物艺术定型、传播并转化为观念的历史。根据中国手斧的工具传播和转化路径,可以将史前旧石器时代的工具造物视为中国设计艺术的原史。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安志敏.中国的原手斧及其传统[J].人类学学报,1990(4).
[2]Movius,H.L.EarlyManandPleistoceneStratigraphyinSouthernandEasternAsia[J].PapersofthePeabodyMuseumofAmericanArchaeologyandEthnology,1944(3).
[3]贾兰坡.在中国发现的手斧[J].科学通报,1956(12).
[4]高磊.走进 石 器 时 代:石 器 技 术 的 演 进 之 路 [J].大 众 考 古,2020(9).
[5]裴文中.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J].科学通报,1955(1).
[6]LiF.,KuhnS.L.,OlsenJ.W.,etal.Disparatestoneagetechnolog-icalevolutioninNorthChina:Lithictechnologicalvariabilityandrelationsbetweenpopulationsduring MIS3[J].JournalofAn-thropologicalResearch,2014(70).
[7]Clark,G.WorldPrehistory:InNewPerspective[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7.
[8]李锋.克拉克的“技 术 模 式”与 中 国 旧 石 器 技 术 演 化 研 究 [J].考古,2017(9).
[9]李锋,等.水洞沟遗址第2地点古人类“行为现代性”及演化意义[J].人类学学报,2004(4).
[10]谭琛,等.广西百色杨屋旧石器时代遗址石制品初步研究[J].华夏考古,2020(3).
[11]胡崇峻,整理.黑暗传[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
[12]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南民间故事集成(1)[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
[13]谷德名.中 国 少 数 民 族 神 话[M].北 京:中 国 民 间 文 艺 出 版 社,1987.
[14]覃乃昌,覃彩銮,等.盘古国与盘古神话[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15]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7.
[16]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M].北京:中国ISBN 中心,2001.
[17]刘守华,陈建宪.民间文学作品精选[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8]Frazer,SirJ.G.TheGoldenBough(Vol.5)[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7.
[19]Barthes,Roland.ElementsofSemiology[M].NewYork:HillandWang,1967.
[20]叶舒宪.盘古之斧:玉斧钺的故事九千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
[21]郭大顺,张克举.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建筑群址发掘简报[J].文物,1984(11).
[22]田兆元.论 端 午 节 俗 与 民 俗 舟 船 的 谱 系 [J].社 会 科 学 家,2016(4).
[23]叶舒宪.求索盘古之斧钺:创世神话的考古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20(1).
[24](法)皮埃尔·诺拉.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M].黄艳红,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22- 12- 0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上古神话中的‘造物’研究”(20YJA760090)
第一作者简介:熊承霞(1969-),女,江西南昌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造物思想、传统经典文化的设计共生研究。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3-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