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宪昭.论女娲神话女性始祖文化身份的建构[J].社会科学家,2016(8).
[2]王宪昭.论伏羲女娲神话母题的传承与演变[J].中原文化研究,2015(5).
[3]杨利慧.女 娲 神 话 研 究 史 略 [J].北 京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版),1994(1).
[4]王京,周园春.数据视域下的女娲研究态势及知识图谱分析———以中国知网2236篇论文为例[J].社会科学家,2021(10).
[5]杨利慧.伏羲女娲与兄妹婚神话的粘连与复合[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6).
[6]段友文,郑月.“单性异体”与“两性合体”:从女娲神话到伏羲女娲神话考论[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7]杨利慧,等.现代口承神话的民族志研究———以四个汉族社区为个案[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8]杨利慧.女娲 的 神 话 与 信 仰 [M].北 京:中 国 社 会 科 学 出 版 社,1997.
[9]杨利慧.女娲溯源:女娲信仰起源地的再推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0]杨利慧.官民协作:中国非遗保护的本土实践之路———以河北涉县女娲信仰的 400 年 保 护 历 程 为 个 案[J].云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
[11]安德明.文体的协作与互动———以甘肃天水地区伏羲女娲信仰中的神话和灵验传说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14(1).
[12]李祥林.女 娲 神 话 及 信 仰 的 考 察 和 研 究 [M].成 都:巴 蜀 书 社,2018.
[13]严淑华.女娲与当地女性生活[D].武汉大学,2013.
[14]李祥林.从性别视角看口头文学中女娲与诸神合作故事[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
[15]杨利慧.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主义———以导游词底本与导游的叙事表演为中心[J].民俗研究,2014(1).
[16]杨泽经.从导游词底本看女娲神话的当代传承———河北涉县娲皇宫五份导 游 词 历 时 分 析 [J].长 江 大 学 学 报 (社 科 版),2014(5).
[17]张多.女娲神话重述的文化政治———以遗产化运动为中心[J].北京社会科学,2016(8).
[18]李靖.神话的电影媒介化讲述与本体研究:以《女娲补天》为个案[J].西北民族研究,2021(3).
[19]曹静.多 模 态[J].广 西 民 族 大 学 学 报(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2021(5).
[20]王建民,曹 静.人 类 学 的 多 模 态 转 向 及 其 意 义 [J].民 族 研 究,2020(4).
[21]辛中南.华夏始祖女娲与伏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2]张丽娟.山西洪洞女娲信仰调查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20.
[23]赵泓.风俗通义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24]李荣钢,臧云翔.山西民间故事·省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7.
[25]王子 仙.山 陕 豫 上 古 神 话 中 的 英 雄 形 象 研 究 [D].山 西 大 学,2021.
[26]马桂君.山西神话传说的社会文化内涵和话语建构形式[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
[27]朱樟.泽州府志[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28]孟繁仁.黄土高原的“女娲崇拜”[J].中国文化研究,1999(2).
[29]张叶露.山西黎城县的女娲信仰研究[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9.
[30]王京.论“文 化 祖 先 型”神 话 的 传 承 与 创 新[J].文 化 遗 产,2019(3).
[31](德)阿莱达 · 阿斯曼.记忆中的 历 史:从 个 人 经 历 到 公 共 演 示[M].袁斯乔,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
[32]张多.当代中国神话的大众化重构———基于新兴自媒体对神话资源转化的分析[J].文化遗产,2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