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詹姆斯·克劳福德,乔治·E.马库斯.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M].高丙中,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2]蒋逸民.自我民族志:质性研究方法的新探索[J].浙江社会科学,2011(4).
[3](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4](美)罗伯特·V.库兹奈特.如何研究网络人群和社区:网络民族志方法和实践指导[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
[5]孙信茹.线上和线下:网络民族志的方法、实践及叙述[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11).
[6]杨利慧.从“以事象为中心”的田野作业到网络民族志———当代神话研究方法探索30年[J].民俗研究,2022(2).
[7]祝鹏程.“神话段子”:互联网中的传统重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8]张多.抖音里的神话:移动短视频对神话传统的重构[J].西北民族研究,2021(1).
[9]张倩怡.“梗”与“玩梗”———亚文化群体的交流实践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18.
[10]岳霄.虚拟与现实之间:偶 像 养 成 类 粉 丝 群 体 的 日 常 交 流 实 践[D].北京师范大学,2020.
[11]王心怡.交流实践及其文本再生产:以粉丝群体中的个体履职与秩序建构为例[J].民间文化论坛,2021(4).
[12]杨俊生.网络游戏玩家群体的双重身份研究———以《魔兽世界》玩家为例[D].北京师范大学,2015.
[13]包媛媛,杨利慧.数字游戏中神话的重构与传播———以王者荣耀为个案的分析[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
[14]张淇源.交错的自我形象与刻写的身体———以 Coser的身体实践为个案[J].民间文化论坛,2023(1).
[15]鲁越.狼人杀———交流性实践的再生产[J].民间文化论坛,2022(1).
[16](加拿大)马歇尔 ·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7](日)门田岳久.叙述自我———关于民俗学的“自反性”[J].(日)中村贵,程亮,译.文化遗产,2017(4).
[18]王晓葵.现代日本社 会 的“祭 礼”———以 都 市 民 俗 学 为 视 角[J].文化遗产,2018(6).
[19]康丽.从传统到传统化实践———对北京现代化村落中民俗文化存续现状的思考[J].民俗研究,2009(2).
[20](美)斯蒂·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M].郑海,郑凡,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21]万建中.民俗书写主体还原的必要性与可能性[J].民族艺术,2020(1).
[22](英)大卫·英格里斯,克里斯托弗·索普.社会理论的邀请[M].何蓉,刘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2.
[23]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
[24](美)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M].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5](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黄爱华,冯钢,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