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张多.中国神话研究的民俗学派——杨利慧的神话学思想及其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2]杨利慧.女娲神话研究史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
[3]芮逸夫.苗族的洪水故事与伏羲女娲的传说[J].人类学集刊,1938(1).
[4]郑合成.陈州太昊陵庙会概况[M].郑州:河南省教育实验区,1934.
[5]杨利慧.从“以事象为中心”的田野作业到网络民族志——当代神话研究方法探索30年[J].民俗研究,2022(2).
[6]杨利慧.现代口承神话的民族志研究——个案调查与理论反思[J].民族艺术,2014(2).
[7]杨利慧.女娲的神话与信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8]杨利慧.女娲溯源——女娲信仰起源地的再推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9]杨利慧.从神话的文本溯源研究到综合研究[J].民间文化论坛,2005(2).
[10]廖明君,杨利慧.朝向神话研究的新视点[J].民族艺术,2005(1).
[11]杨利慧.女娲信仰起源于西北渭水流域的推测——从女娲人首蛇身像谈起[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6).
[12]杨利慧.始母神——女娲神格的基点和中心[J].民间文学论坛,1996(2).
[13]杨利慧.钟敬文及其民间文艺学思想[J].文学评论,1995(5).
[14]杨利慧,张霞,等.现代口承神话的民族志研究——以四个汉族社区为个案[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5]杨利慧.当代中国电子媒介中的神话主义[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16]杨利慧.从“自然语境”到“实际语境”——反思民俗学的田野作业追求[J].民俗研究,2006(2).
[17]杨利慧,张成福.中国神话母题索引[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8]杨利慧.仪式的合法性与神话的解构与重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19]吕微.女娲研究的新视野[J].民间文化,1999(1).
[20]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和追求:在整体时间观和互文之网中重新理解神话与神话学[J].西北民族研究,2023(4).
[21]杨利慧.“朝向当下”的神话学论纲:路径、视角与方法[J].西北民族研究,2019(4).
[22]杨利慧.中国神话的创造性转化研究[J].文化遗产,2021(2).
[23]杨利慧.语境、过程、表演者与朝向当下的民俗学——表演理论与中国民俗学的当代转型[J].民俗研究,2011(1).
[24]杨利慧.表演理论与民间叙事研究[J].民俗研究,2004(1).
[25](美)理查德·鲍曼.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M].杨利慧,安德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6]杨利慧.神话与神话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7]杨利慧.钟敬文“民俗学是现代学”思想与中国民俗学“朝向当下”的转向[J].民俗研究,2023(4).
[28]何春晖,孙正国.鄂西北地区女娲神话资源的乡村振兴价值[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
[29]孙正国.非遗传承人口述志的理论拓展及其文化价值[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
[30]胡玉青,何春晖.鄂西北女娲神话的当代传承路径研究[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
[31]杨利慧,王均霞,等.当代中国的伏羲女娲神话——来自五个省区的田野研究报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
[32]杨利慧.女娲的神话与信仰——持续30年的整体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