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徐可,徐冉,张晗.端午节庆习俗的“原魅”“祛魅”与“复魅”[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4):21-25.
点击复制

端午节庆习俗的“原魅”“祛魅”与“复魅”()
分享到: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6-6977/CN:61-1281/TN]

卷:
期数:
2024年04
页码:
21-25
栏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出版日期:
2024-07-15

文章信息/Info

文章编号:
1673-1395(2024)04-0021-05
作者:
徐可1徐冉2张晗3
(1.商丘师范学院 豫鲁苏皖接合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河南 商丘 476000;2.郑州市管城区文化旅游体育局,河南 郑州 470000;3.郑州财经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70053)
关键词:
端午节“祛魅”与“复魅”神圣性非遗文化
分类号:
K892.1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端午民俗起源于巫术,其仪式具有超自然的神圣性和“原始之魅”。唐宋以后,端午节庆习俗的巫术性和宗教性持续淡化,呈现出世俗化的“祛魅”进程。现代社会中,端午节庆的生活性、实用性、娱乐性、功能性因素日益增强。随着端午习俗非遗文化融入旅游开发和文化产业项目,传统文化的神圣感和仪式感逐渐式微,文化“复魅”的社会诉求日益强化。中国具有悠久的礼治传统,“礼失求诸野”成为一种“复魅”的类型。人们往往忽视端午节庆所蕴含的抗争精神与生命意志的文化基因,中国人“不求神求诸己”的文化魅力与当代价值由此生成。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周处.风土记[A].车吉心.中华野史(先秦至隋朝卷)[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0.

[2]董莲池.说文解字考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3]闻一多.神话与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孙正国.互动演化:当代端午民俗的文化思考[J].民俗研究,2003(3).

[5]孔子家语[M].王肃,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6](德)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文集[M].阎克文,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7](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简惠美,康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8]宗懔.荆楚岁时记[M].谭麟,译注.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

[9]杨昌嗣.杨昌嗣集[M].梁颂成,校.长沙:岳麓书社,2008.

[10]张勃.中国古代社会的节日休假[J].文史知识,2014(3).

[11]王霄冰.仪式的建构与表演——2011清明节曲阜祭孔与祭祖活动的人类学考察[J].文化与遗产,2011(3).

[12]汪曾祺.端午的鸭蛋[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沈思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节庆文化传承发现研究———以湖北省秭归县端午节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27.
 [J].SAMSON,2018,(04):27.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240310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委托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与世界意义”(2022DWT006)
第一作者简介:徐可(1969—),男,河南开封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文化经济学研究。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