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晨露,张凡.新质生产力、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长江经济带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4):59-67.[doi:org/10.14071/j.10088105(2024)1002]
点击复制

新质生产力、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长江经济带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分享到: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6-6977/CN:61-1281/TN]

卷:
期数:
2024年04
页码:
59-67
栏目:
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
出版日期:
2024-07-15

文章信息/Info

文章编号:
1673-1395(2024)04-0059-09
作者:
张晨露张凡
(长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产业结构升级碳排放固定效应模型长江经济带
分类号:
X312
DOI:
org/10.14071/j.10088105(2024)1002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文章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11~2022年的统计数据,构建固定效应面板模型,检验新质生产力、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新质生产力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产业结构升级能有效抑制长江经济带全流域碳排放量,在长江下游地区效果更加明显;在新质生产力抑制碳排放的过程中,产业结构升级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应当全力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全面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有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全面促进经济绿色发展;努力提升全域全要素协同水平,全面构建绿色产业链群。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郭菊娥,陈辰.数字科技何以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以专精特新企业为实现主体[J/OL].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623)[2024070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329.C.20240621.1357.002.html.

[2]刘磊,姜克筑.“双碳”战略与新质生产力的耦合机制、要素解构与共生路径[J/OL].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240619)[20240705].http://doi.org/10.14071/j.10088105(2024)1002.

[3]徐政,张姣玉,李宗尧.新质生产力赋能碳达峰碳中和:内在逻辑与实践方略[J].青海社会科学,2023(6).

[4]周雪琼.新质生产力、颠覆性技术创新与碳福利绩效[J].工业技术经济,2024(6).

[5]薛飞,周民良,刘家旗.产业转型升级能否降低碳排放?——来自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2023(2).

[6]张静,申俊,徐梦.碳排放交易是否促进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试点政策的经验证据[J].经济问题,2023(8).

[7]孙丽文,李翼凡,任相伟.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与碳排放: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技术经济,2020(6).

[8]苗建军,华潮,丰俊超.产业协同集聚的升级效应与碳排放——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生态经济,2020(2).

[9]陈梦根,张可.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J/OL].改革(20240619)[2024070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012.F.20240617.2231.004.html.

[10]罗铭杰.新质生产力的生态内涵论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4(2).

[11]刘峰,郭林峰,张建明,等.煤炭工业数字智能绿色三化协同模式与新质生产力建设路径[J].煤炭学报,2024(1).

[12]韩文龙,董鑫玮,唐湘.新质生产力与绿色发展的辩证关系与实践路径[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24(3).

[13]蒋永穆,乔张媛.新质生产力: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J].东南学术,2024(2).

[14]刘勇.“两山论”对新质生产力的绿色赋能[J].理论与改革,2024(3).

[15]钟茂初,赵天爽.双碳目标视角下的碳生产率与产业结构调整[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

[16]高志刚,彭俊颖,韩延玲.产业结构优化对新疆碳减排的影响研究[J/OL].新疆社会科学(20240618)[2024070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5.1211.F.20240516.2043.004.html.

[17]曾海鹰,刘金龙.我国产业数字化对提高碳生产率作用的影响研究——基于产业结构优化与环境规制效应的考量[J/OL].价格理论与实践(20240619)[20240705].http://doi.org/10.19851/j.cnki.CN111010/F.2024.03.105.

[18]曹晔.数字新质生产力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研究[J].统计与决策,2024(10).

[19]卢江,郭子昂,王煜萍.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差异与提升路径[J/OL].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619)[2024070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023.c.20240306.1451.002.html.

[20]温忠麟,方杰,谢晋艳,等.国内中介效应的方法学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22(8).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李新光 张永起 丘甜.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协调发展比较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5):95.
 LiXinguang ZhangYongqi QiuTian.AComparativeStudyon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FinancialDevelopmentandIndustrialStructureUpgrading[J].SAMSON,2017,(04):95.
[2]李诗珍 雷礼.长江经济带环境规制、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互动关系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6):78.
 [J].SAMSON,2021,(04):78.
[3]康玉梅 程松珍.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实证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2):83.
 [J].SAMSON,2022,(04):83.
[4]汪发元万子新.数字产业化、产业结构升级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基于长江经济带2011~2022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2):59.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240321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武汉城市圈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机制及辐射引领研究”(21ZD043)
第一作者简介:张晨露(1988-),女,湖北荆州人,讲师,主要从事宏观经济政策研究。
通信作者:张凡(1984-),男,湖北天门人,讲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管理研究,Email: zf_ly22@msn.cn。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