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陈湘满,刘君德.论流域区与行政区的关系及其优化[J].人文地理,2001(4).
[2]何伟,卢奕同.流域生态经济研究综述及展望[J].生态经济,2022(11).
[3]易淼.新时代中国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流域经济思想的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21(2).
[4]文传浩,许芯萍.流域绿色发展、精准扶贫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
[5]王礼刚.汉江生态经济带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2(6).
[6]李丽媛,胡玉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21(2).
[7]刘雨婷,包庆德.黄河流域民族地区的生态保护与生态治理[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3(6).
[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9]习近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EB/OL].(20210828)[20240706]https://www.neac.gov.cn/seac/c103253/202108/1152266.shtml20210828.
[10]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1]陈文烈,周明顺.“结构困境”到“内生聚合”: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22(1).
[12]陈文烈,郭云冬,王述友.耦合发展与生态实践:民族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逻辑[J].民族论坛,2022(4).
[13]陈进,尹正杰.长江流域生态补偿的科学问题与对策[J].长江科学院院报,2021(2).
[14]罗瑜.生态财富与绿色发展方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5]何伟军.武陵山片区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16]王欣雅,文传浩.流域经济学概念、理论逻辑与研究框架:基于一个综述[J].长江流域经济研究,2022(1).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黄庆华 刘敏 时培豪.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能力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72.
[J].SAMSON,2020,(04):72.
[2]吴传清,高坤 许倩 张冰倩 张诗凝.长江中游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3):63.
[J].SAMSON,2021,(04):63.
[3]秦尊文.三次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精神剖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1):94.
[J].SAMSON,2022,(04):94.
[4]范威.贵州非遗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4):34.
[J].SAMSON,2022,(04):34.
[5]张继平 邓可.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基于区域创新体系的视角[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4):117.
[J].SAMSON,2022,(04):117.
[6]李娜娜 刘子威 黄琼.长江经济带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评价及驱动机制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5):97.
[J].SAMSON,2022,(04):97.
[7]苟兴朝 张斌儒.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空间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1):68.
[J].SAMSON,2023,(04):68.
[8]涂维亮李文静.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及社会嵌入补链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1):81.
(BGL9)(7YJC790.20231010[J].SAMSON,2024,(04):81.
[9]刘霜 孙芳城.数据要素新动能对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