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任丹丽.论商品化人格权的立法规制模式[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6).
[2]孟祥沛.对姓名所蕴含商业利益的保护[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
[3]孔祥俊.姓名权与姓名的商业化权益及其保护——兼评“乔丹商标案”和相关司法解释[J].法学,2018(3).
[4]汤文平.从个案规范到民法法典化——以“乔丹案”对司法解释及民法典草案的影响为例[J].现代法学,2020(3).
[5]何炼红,邓文武.商品化权之反思与重解[J].知识产权,2014(8).
[6]袁雪石.姓名权本质变革论[J].法律科学,2005(2).
[7]冯晓青.商标法中公共领域问题研究[J].法学论坛,2021(3).
[8]孔祥俊.《民法典》与知识产权法的适用关系[J].知识产权,2021(1).
[9]崔建远.姓名与商标:路径与方法论之探讨——最高人民法院(2016)最高法行再27号行政判决书之评释[J].中外法学,2017(2).
[10]刘世杰.板鸭店注册“刘德华”商标的法律分析[N].北京商报,20100510(C15).
[11]瞿灵敏.论商品化人格权[J].东方法学,2014(1).
[12]崔国斌.姓名商品化权的侵权认定思路[J].清华法学,2021(1).
[13]丛立先.我国《商标法》上的在先权利与外国人姓名权保护研究[J].知识产权,2020(6).
[14]曹博.权利失效规则与诚实信用原则在商标法中的冲突及协调[J].知识产权,2014(3).
[15]王叶刚.论可商业化利用的人格权益的范围[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