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韦秀玉 丛菲.《楚辞》植物意象及图像学阐释[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48(1):76-80.
点击复制

《楚辞》植物意象及图像学阐释()
分享到: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6-6977/CN:61-1281/TN]

卷:
第48卷
期数:
2025年第1期
页码:
76-80
栏目:
长江文化研究
出版日期:
2025-01-15

文章信息/Info

文章编号:
1673-1395(2025)01-0076-05
作者:
韦秀玉 丛菲
(湖北美术学院 中华美育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205)
关键词:
楚辞植物意象图像学诗学传统
分类号:
I207.2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植物意象是《楚辞》中极富象征意味的代表意象。诗人以自然世界的物象来隐喻社会,象征人格,开创了中国文学新的传统。《楚辞》中的植物意象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香草、树木和花卉三大类,常常与特定的空间环境相结合,形成富有层次感的画面。将《楚辞》草木进行图像学阐释,能够更直观地呈现植物意象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使其价值可以更明晰地被当代社会吸纳接受,从而更好地扩展《楚辞》植物意象的内涵。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赵宪章,顾华明.文学与图像(第1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洪兴祖,楚辞补注[M].白化文,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
[3]李诚.楚辞评论集览[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4]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5]罗建新.楚辞意象生成机制探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6]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
[7]朱立新.《楚辞》自然观的主要特征及内涵[J].求索,2010(12).
[8](德)欧文·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研究[M].戚印平,范景中,译.上海:三联书店,2011.
[9](美)W.J.T.米切尔.图像理论[M].兰丽英,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21.
[10]赵宪章.文学图像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2.
[11]闻一多.楚辞校补[M].上海:开明书店,1948.
[12]田彩霞.《诗经》与《九歌》中的植物意象比较[J].文学界(理论版),2010(5).
[13]李明芳,李宣.《楚辞》中香草香木类植物信息图表设计探析[J].包装与设计,2021(2).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谢葵.中国人楚辞取名法探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2):27.
[2]张艺静.纳兰词中的植物意象及其情感内蕴[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57.
 [J].SAMSON,2018,(1):57.
[3]毛庆.略论李陈玉《楚辞笺注》的训诂观点及意义[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5):36.
 [J].SAMSON,2019,(1):36.
[4]周梓欣 田传茂.《楚辞》中香草美人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方法[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6):94.
 [J].SAMSON,2019,(1):94.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24030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传统艺术史知识体系研究”(21ZD08)
第一作者简介:韦秀玉(1974—),女,湖北武汉人,教授,主要从事中华美育研究。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5-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