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赵宪章,顾华明.文学与图像(第1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洪兴祖,楚辞补注[M].白化文,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
[3]李诚.楚辞评论集览[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4]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5]罗建新.楚辞意象生成机制探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6]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
[7]朱立新.《楚辞》自然观的主要特征及内涵[J].求索,2010(12).
[8](德)欧文·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研究[M].戚印平,范景中,译.上海:三联书店,2011.
[9](美)W.J.T.米切尔.图像理论[M].兰丽英,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21.
[10]赵宪章.文学图像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2.
[11]闻一多.楚辞校补[M].上海:开明书店,1948.
[12]田彩霞.《诗经》与《九歌》中的植物意象比较[J].文学界(理论版),2010(5).
[13]李明芳,李宣.《楚辞》中香草香木类植物信息图表设计探析[J].包装与设计,2021(2).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谢葵.中国人楚辞取名法探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2):27.
[2]张艺静.纳兰词中的植物意象及其情感内蕴[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57.
[J].SAMSON,2018,(1):57.
[3]毛庆.略论李陈玉《楚辞笺注》的训诂观点及意义[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5):36.
[J].SAMSON,2019,(1):36.
[4]周梓欣 田传茂.《楚辞》中香草美人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方法[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6):94.
[J].SAMSON,201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