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吴湘玲 李静.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非遗政策优化路径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48(2):29-36.
点击复制

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非遗政策优化路径研究()
分享到: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6-6977/CN:61-1281/TN]

卷:
第48卷
期数:
2025年第2期
页码:
29-36
栏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出版日期:
2025-03-15

文章信息/Info

文章编号:
1673-1395(2025)02-0029-08
作者:
吴湘玲 李静
(武汉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融合发展开放共享
分类号:
G122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旨在保护、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自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非遗政策在保护、合理开发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融入国家治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也面临诸多挑战。随着公共文化服务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非遗政策面临新的要求,包括提升服务品质、促进城乡与区域均衡发展、推动开放共享及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未来,应通过构建标准化体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破除管理障碍等路径优化非遗政策,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推动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并为文化强国战略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7/content_6963409.htm?menuid=197 ,20240927.
[2]柯平,彭亮.关于公共文化服务“十五五”战略规划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2025(1).
[3]高丙中.作为公共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J].文艺研究,2008(2).
[4]丁元竹.“十四五”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相关政策措施研究[J].管理世界,2020(11).
[5]黄涛.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政府角色的定位偏误与矫正[J].文化遗产,2013(3).
[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https://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20240927.
[7]全小国,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研究[J].东南文化,2023(4).
[8]黄永林,李媛媛.新世纪以来中国非遗保护政策发展逻辑及未来取向[J].民俗研究,2023(1).
[9]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EB/OL].https://www.ihchina.cn/project.html,20240927.
[10]罗微,吴昊,韩泽华.2014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研究报告[J].艺术评论,2015(4).
[11]马知遥,刘垚瑶.乡村振兴与传统工艺类非遗保护和发展路径研究[J].文化遗产,2020(2).
[12]庹祖海.文化高质量发展的三重维度及其评估现状论析[J].学术论坛,2024(2).
[13]杨亚庚,陈亮,陈文俊,等.论宜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J].河南社会科学,2014(1).
[14]周茜茜,萧放.遗产与资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资本的当代实践[J].文化遗产,2023(1).
[15]妥学进.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文化遗产保护方向[J].文化遗产,2023(1).
[16]廖四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高质量互动发展[J].社会科学家,2024(2).
[17]田磊,张宗斌,孙凤芝.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21(5).
[18]黄永林,纪明明.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文化产业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
[19]韩成艳.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公共文化的保护——基于对湖北长阳县域实践的考察[J].思想战线,2011(3).
[20]王建国,包安.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体系的构建[J].社会主义研究,2018(1).
[2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2]王云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重要精神及其对完善中国非遗法治建设的启示[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4(2).
[2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4]杨洪林,顿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乡村振兴的文化治理转向[J].文化遗产,2022(3).
[25]黄永林,任正.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
[26]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3/23/content_5595153.htm.
[27]彭丽丽,彭松林.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政策渊源、概念内涵与着力方向[J].图书馆,2024(3).
[2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20240927.
[29]张志颖.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效与问题探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
[30]陈志娟,李治.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22(5).
[31]朱华.非遗保护视角下乡村文化振兴的创新路径[J].农业经济,2023(12).
[32]马知遥,刘智英,刘垚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几个关键性问题[J].民俗研究,2019(6).
[33]刘辉,张蕴甜.文化治理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东南文化,2017(2).
[34]孔繁斌.公共性的再生产:多中心治理的合作机制建构[M].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35]王勇.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何要走产业化发展之路[J].人民论坛,2019(2).
[36]黄永林,邹蓓.推动非遗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基本规律与主要路径[J].文化遗产,2024(1).
[37]张继焦,侯晓晨.从习俗和非遗的冰雪节日到冰雪产业化文旅融合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24(4).
[38]王凤姣,石慧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特点及进路——基于30个典型案例的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24(7).
[39]王霄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若干问题探析[J].文化遗产,2022(5).
[40]王霄冰,胡玉福.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体系的建立[J].文化遗产,2017(5).
[41]聂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及其边界研究[J].文化遗产,2023(3).
[42]王晨阳,刘魁立,朝戈金,等.“非遗保护传承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笔谈[J].民俗研究,2023(6).
[43]曾礼.非物质文化遗产产权保护的法律逻辑——以民间文学艺术产权为中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2).
[44]李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历史逻辑、中国特色与未来展望[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4(5).
[45]赵新峰,王鑫.雄安新区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何以实现——合作网络视角的分析建构[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21(3).
[46]郑荣,张薇,高志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平台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J].情报科学,2022(5).
[47]张振鹏.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数字化运营机制[J].山东社会科学,2022(2).
[48]黄永林,程秀莉.保护传承各民族非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
[49]张龙.从动员型管理到“内发协作型”治理:非遗保护的范式转换[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
[50]徐传谌,王艺璇.旅游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融合:一个综述[J].经济体制改革,2018(3).
[51]刘垚瑶,马知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应用探究[J].华文教学与研究,2024(3).
[52]吴佩琦.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实践[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7).
[53]李文钊.界面理论范式:信息时代政府和治理变革的统一分析框架建构[J].行政论坛,2020(3).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250220
基金项目:湖北思想库课题“我国公共管理学科话语体系建设研究”(202008024);湖北省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新文科建设视阈下中国行政管理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2022014)
第一作者简介:吴湘玲(1967-),女,湖北通城人,教授,主要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政策研究。
通信作者:李静(1989-),女,湖北武汉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政策研究,E-mail: iris-li@whu.edu.cn。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5-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