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谢贵安.明清经筵日讲比较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5):112-119.
 [J].SAMSON,2020,(05):112-119.
点击复制

明清经筵日讲比较研究

()
分享到: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6-6977/CN:61-1281/TN]

卷:
期数:
2020年05期
页码:
112-119
栏目:
历史研究
出版日期:
2020-09-25

文章信息/Info

文章编号:
1673-1395(2020)05-0112-08
作者:
谢贵安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关键词:
经筵日讲制度明清比较
分类号:
K248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清承明制,明清经筵日讲制度大体相同,均包含经筵大典和日讲环节,皆以程朱理学为本,以四书五经和史学为内容。然而,两朝经筵日讲制度也存在着农耕游牧、君威强弱、他学冲击等方面的差异。明朝作为农耕政权,举行经筵日讲的目的单一,就是通过宣扬程朱理学维护统治,而清室起源于游牧(游猎)民族,还将经筵日讲赋予了争夺华夏正统的意义;安土重迁的明朝将游畋与经筵对立,而游牧的清朝则无此观念;明朝经筵日讲地点固定在文华殿,而清朝则变动不居。明代皇权盛极而衰,经筵日讲官始终保持着帝师的尊严,而清代皇帝则威严高耸并以道统领袖自居,经筵日讲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颠倒过来。明代虽遇阳明心学的挑战,但效果微乎其微,而清代经筵日讲却面临汉学和西学的强势崛起,受到其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陈东.清代经筵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6.
[2]清会典事例[A].续修四库全书(第812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朱鸿林.明神宗经筵进讲书考[A].饶宗颐.华学(第九、十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黄佐.翰林记[A].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6册)[C].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5]张鼐.宝日堂杂钞[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
[6]明孝宗实录[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7]储巏.陕西布政使司右参议王公徽墓志铭[A].焦竑.国朝献征录[C].台北:明文书局,1991.
[8]赵慎畛.榆巢杂识[M].北京:中华书局,2001.
[9]罗振玉.天聪朝臣工奏议[A].潘喆,孙方明,等.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二辑)[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10]清德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康熙十九年南书房记注(一)[J].历史档案,1996(3).
[12]大清会典则例[A].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25册)[C].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3]明英宗实录[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14]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5]明世宗实录[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16]清世祖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7]明武宗实录[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18]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9]谢贵安.论明代儒臣与宦官在皇帝娱乐中的影响和较量[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6).
[20]俞汝楫.礼部志稿[A].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8册)[C].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1]臧懋循.负苞堂文选[A].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168册)[C].济南:齐鲁书社,1997.
[22]尹守衡.皇明史窃[A].续修四库全书(第317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3]吴瑞登.两朝宪章录[A].四库存目丛书(史部第16册)[C].济南:齐鲁书社,1996.
[24]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25]明内廷规制考[A].丛书集成新编(第29册)[C].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
[26]谢贵安,谢盛.明代宫廷教育史[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5.
[27]查继佐.罪惟录[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28]申时行,等.大明会典[A].续修四库全书(第790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9]章乃炜,王蔼人.清宫述闻(初编、续编合编本)[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0.
[30]尹直.謇斋琐缀录[A].邓士龙.国朝典故[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1]焦竑.熙朝名臣实录[A].四库存目丛书(史部第107册)[C].济南:齐鲁书社,1996.
[32]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A].续修四库全书(第533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3]王世贞.弇州续稿[A].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3册)[C].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4]谢贵安.中国史学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35]黄仁宇.万历十五年[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6]黄景昉.国史唯疑[A].续修四库全书(第432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7]清圣祖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8]清高宗实录(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9]谢贵安.王阳明心学与“大礼议”复杂关系试析[A].明史研究(第16辑)[C].合肥:黄山书社,2018.
[40]焦竑.焦氏澹园续集[A].续修四库全书(第1364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1]清高宗实录(一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2]陈祖武.从经筵讲论看乾隆时期的朱子学[A].袁行霈.国学研究(第9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3]谢景芳,邱伟.康熙帝与外籍教师团[J].满族研究,2003(2).
[44]张毅君.为光绪帝进讲“各国政略”稿[A].近代史资料(总104号)[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5]胡思敬.国闻备乘[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46]宣统政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7.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20 07 11
作者简介:谢贵安(1962-),男,湖北襄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史学史与明清史研究。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