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包媛媛.电子游戏与神话资源创造性转化研究综览[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1):12-16.
 [J].SAMSON,2020,(01):12-16.
点击复制

电子游戏与神话资源创造性转化研究综览
()
分享到: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6-6977/CN:61-1281/TN]

卷:
期数:
2020年01期
页码:
12-16
栏目:
神话学与神话资源转化研究
出版日期:
2020-01-25

文章信息/Info

文章编号:
1673-1395(2020)01-0012-05
作者:
包媛媛
北京城市学院公共管理学部,北京10009
关键词:
电子游戏神话资源创造性转化媒介特征审美特征
分类号:
B932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极富幻想色彩的神话为电子游戏提供了大量具有拓展性的形象,与电子游戏自由表达幻想的审美品格是相契合的,是神话资源创造性转化的重要方式。对电子游戏这一媒介中的神话资源转化进行研究,既要对电子游戏的媒介特征、审美特征及玩家的游戏行为进行梳理,也要从其他媒介形式与神话文类相关研究中汲取有益的理论探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闫爱华.为网络游戏正名———主体间性视野中的“第九艺术”[J].中国图书评论,2013(9).
[2]关萍萍.互动媒介论———电子游戏多重互动与叙事模式[D].浙江大学,2010.
[3](美)MarkusFriedl.在线游戏互动性理论[M].陈宗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许元振.Web2.0时代网络游戏传播要素的嬗变[J].东南传播,2009(6).
[5]吴玲玲.网络游戏的传播模型建构与传播机制分析———基于大型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
[6]LindtnerS,NardiBA,WangY,etal.A HybridCulturalEcology:WorldofWarcraftinChina[C].AcmConferenceonComputerSupportedCooperativeWork.ACM,2008.
[7]喻国明,杨颖兮.参与、沉浸、反馈:构建盈余时代有效传播的三要素———关于游戏范式作为未来传播主流范式的理论探讨[J].新闻知识,2018(3).
[8]施芸卿.虚拟世界中的公平演练———以《魔兽世界》为例探讨虚拟世界团队的合作机制[J].青年研究,2012(1).
[9]邓天颖.流动、拟仿与互动:网络游戏虚拟社区人际交往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6).
[10]孟伟.电子游戏中的互动传播———游戏中的游戏者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8(3).
[11]吴玲玲.从文学理论到游戏学、艺术哲学———欧美国家电子游戏审美研究历程综述[J].贵州社会科学,2007(8).
[12]汪代明.论电子游戏艺术的定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2).
[13]汪代明.论电子游戏艺术的特征[J].文艺争鸣,2006(3).
[14]汪代明.席勒游戏艺术理论视野中的电子游戏[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2).
[15]吴玲玲.电子游戏审美研究的困境与游戏诗学的建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16]吴小玲.网络游戏对古典作品的重构———以《天地吞食Online》和《三国策Online》为例[J].当代传播,2005(2).
[17]杜骏飞,李耘耕,陈晰,王凌霄,钟方亮.网络游戏中的传统与现代———《仙剑奇侠传》的文化解读[J].新闻大学,2009(3).
[18]LindaDégh.AmericanFolkloreandtheMassMedia[M].Bloomington:IndianaUniversityPress,1994.
[19]王铭铭.漂泊的洞察[M].上海:三联书店,2003.
[20]巴莫曲布嫫.口头传统·书写文化·电子传媒———兼谈多样性讨论中的民俗学视界[J].广西民族研究,2004(2).
[21]杨利慧.当代中国电子媒介中的神话主义[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22]杨利慧.全球化、反全球化与中国民间传统的重构———以大型国产动画片《哪吒传奇》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3]杨利慧.神话的重建———以《九歌》《风帝国》和《哪吒传奇》为例[J].民族艺术,2006(4).
[24]包媛媛.中国神话在电子游戏中的运用与表现———以国产单机游戏《古剑奇谭:琴心剑魄今何在》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25]李诗晓.从神的世界走来———从《仙剑》系列游戏论中国游戏对神话的运用[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2).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高志明.神话资源转化的本质———以傈僳族神话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1):6.
 [J].SAMSON,2020,(01):6.
[2]孙伟伟.虚拟景观中神话资源转化研究———以济南方特东方神画女娲补天项目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5):8.
 [J].SAMSON,2020,(01):8.
[3]孙正国.武汉大禹神话园群雕叙事伦理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6):1.
[4]张歆.神话资源的影像化与意义生产———以1949~1966年中国动画电影为中心的讨论[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3):19.
 [J].SAMSON,2021,(01):19.
[5]杨琼艳.意义空间的互动表达:论神话资源的景观转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3):25.
 [J].SAMSON,2021,(01):25.
[6]孙正国.朝向乡村振兴的神话资源价值研究———以“双重漫游者”新乡贤为视角[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6):1.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19 12 2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神话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当代神话学的体系建构”(18ZDA26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青年项目“现代传媒视野下口头传统的传承研究”(18YJC850001)
作者简介:包媛媛(1987-),女,浙江乐清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现代传媒与民俗文化传承研究。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0-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