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章太炎.检论[A].章太炎全集(三)[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王充.论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蔡靖泉.楚文化流变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5]张正明,刘玉堂.荆楚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6]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7]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
[8]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
[9]王晓毅.荆州官学与三国思想文化[J].孔子研究,1994(1).
[10]汤用彤.汤用彤学术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1]汤用彤.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汤用彤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12]牟发松.湖北通史·魏晋南北朝卷[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3]邢培顺.东汉初期吴越学人探论[J].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14]瞿林东.楚人重史与长江文化[J].安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15]万晴川.《越绝书》《吴越春秋》与道家思想[J].浙江学刊,2005(5).
[16]田兆元.秦汉时期东南学术文化的演变与地域文化传统[J].中文自学指导,2005(4).
[17]刘勰.文心雕龙[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18]鲁迅.鲁迅全集·汉文学史纲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9]王齐洲,王泽龙.湖北文学史[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20]田兆元.大楚文化与大楚神话[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韩玺吾.楚文化特质谫论[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30.
[J].SAMSON,2019,(01):30.
[2]卢川,张兰.楚诗学观念变迁的历史考察[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6):63.
[J].SAMSON,2023,(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