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06 6-13   出版日期:2023-11-15   ISSN:1006-6977   CN:61-1281/TN
文化创新理论的本土化:例谈上海龙文化的“两创”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作为四大自信中“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自信”① ,以其深厚的历史根基和文化软实力逐渐深入人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于每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中,成为不断积淀、代代传承的文化基因。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是我们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我们要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也要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的志气。“两创”成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繁荣与发展指明了方向。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拓展深远的文化根基,造就现代化文化形态,创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探索文化繁荣的实践路径,这是时代给予我们的新挑战。龙作为文化符号,在中国大地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背景和广泛的社会文化认同。据统计,仅各类包含龙文化资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占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数的 2.38% 。龙文化也映射到中华各民族及海外华人中,成为可辨识的华夏文化象征。囿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成陆历史,上海在龙文化的研究方面长期被忽略,直到 2022 年华东师范大 学 田 兆 元 教 授 提 出 “上 海 也 是 龙 文 化 的 故乡”[ 1 ] ,上海龙文化的地位才得到重视。在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大背景下,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并探索龙文化在上海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传承和发展,挖掘和拓展龙文化在当代的精神价值,为龙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开辟一条与时俱进的实践路径。[ 2 ]一、守正与创新:文化创新的理论和机遇文化创新理论是美国学者道格拉斯·霍尔特和道格拉斯·卡梅隆提出的理论。所谓“文化创新”,是指一个产品或品牌传达了创新的文化表述。[ 3 ]( P182 )这里文化表述可以表现为由观念意识、神话故事和文化密码构成的各种与消费者产生联结的触达方式,见图 1 。观念意识是已被广泛认可,被自然地当作真理的重要文化观念、精神认知及价值态度;神话故事是被戏剧性呈现,易于理解和传播,能激发情感共鸣的文化故事;文化密码是通过适宜的文化内容和表现元素构成的表述方式。没有历史的积淀,观第 46 卷 第 6 期 秦浦红等:文化创新理论的本土化:例谈上海龙文化的“两创”路径念意识、神话故事和文化密码的临时拼凑不可能构成一个有长久生命力的文化表述,更难以进行文化创新。当文化创新中包含正确的观念意识,经过戏剧化的神话故事呈现,使用适宜的文化密码表述时,观念意识被重塑,文化创新就获得突破。[ 3 ]图 1 文化创新的概念战略层面上的文化创新必须通过诱导性机遇,即断裂机遇,来催化和激发,见图 2 。断裂机遇特指消费者与既有品牌之间的联结被重大历史或文化变迁解离,导致产品或品牌的传统文化意义被彻底重塑。[ 3 ]( P36 ) 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亚文化为文化创新提供重塑的原始素材,选取符合新需求的文化密码,传递当代价值观念,形成新一轮的文化创新。图 2 文化创新理论示意图离开品牌营销的背景,将文化创新理论延展至社会文化领域,我们会发现,不同时代为满足不同心理需要和目的的文化创新一直存在着。文化表述的正确与否,对人们在社会中组织生活、管理机构、调配资源和巩固政权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化表述渗透在社会中,时刻帮助我们理解世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都通过文化表述予以呈现;同时,文化表述也构成人们身份认同的关键,为社会运转提供关键观念的指引和润滑效应。有源动力的文化是活态流变的文化,在流传中被继承,同时也具有随时代变迁的创新性。文化创新的发动机是社会历史变迁。历史延展和社会结构变化等机遇,都将对现有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文化表述构成挑战,表现出对文化创新的潜在需求。文化创新理论就是敏感地意识到断裂机遇导致人们对文化精神变更的需求,并提供解决方案,即从亚文化等原始文化素材中寻求创新“爆点”,推动文化的创新活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密切关注“断裂”时机,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守正),凸显文化内涵的当代阐释(创新),符合文化市场的当代特点,创新观念意识的表述(转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使之成为与时俱进的文化潮流。文化创新在社会和历史变迁引起断裂的基础上进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创新,文化与科技融合推动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走向世界。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得以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精神、思想内涵和价值观等也获得了较以往更为广泛的传播机会。根据我国国情的变化,2017年 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对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的把握。在此机遇下,在拥有这种观念意识的亚文化中寻找足以体现和表达这种进展变化的文化密码。在中华大地传承千百年的龙文化,作为超越意识形态的文化符号,是存活于文化空间的价值内涵和审美体现,也成为了涵养道德理想、人文精神,进而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坚持价值守正,发掘龙文化在当代的价值美学;坚持创新开发,探索龙文化的新赋能研究。二、附魅与祛魅:上海龙文化的溯源开新上海是长三角冲积平原的一部分,水陆变迁历经亿年,7500 年前才逐渐稳定并适宜居住。常有人将上海的历史缩短为 1843 年开埠以后的发迹史,即从落后的小渔村到现代化大都市的巨变,其实上海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资源。上海青浦崧泽地区考古遗迹表明,上海的历史至少可推溯至 6000 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青浦区重固镇福泉山、金山区亭林镇)、广富林文化(松江区)、马桥文化(闵行区)等文化遗址在上海地区被陆续发现。同时,马桥文化遗址中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良·7·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 11 月渚文化、中原龙山文化等文化元素,说明马桥文化曾汇聚多元文化于一体。意识观念转变的新机遇必然要求我们提供更好的更符合现代精神和价值的文化表述,以满足文化自信带来的新需求和新挑战。龙文化作为联结古与今、旧与新的文化中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强的文化魅力。[ 4 ] 当代留存的龙文化是千百年来动态流变选择后的结果。时代变迁、朝代更迭、经济差异,都会导致龙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发生变化,人们对龙文化的精神需求和审美需求也随之不断改变。自黄帝始,龙文化在中华大地逐渐萌芽,在许多地区的出土文物中均可看到龙的形象。龙文化的影响力在上海这座城市也存续已久。上海福泉山遗址出土的器物表明,至少在 6000~7000 年之前,蟠螭纹样的陶鼎已经在上海地区被使用;3000 年之前的龙纹豆、战国时期的双龙璧等,均可清晰地印证上海地区龙文化历史之久远。自闻一多先生作《伏羲考》,将龙理解为远古时期多元复合的图腾标识开始,中国人开始对龙这一人类共同想象体展开了溯源研究。闻一多先生认为,龙来自于原始社会多图腾形象的结合,也是多部落融合的标识。部落图腾常蕴含通神谕灵的巨大力量,龙正是农耕文明求祷风调雨顺的祭祀对象的幻化。上海临江靠海,对水的认识更为敏感。先人难以解释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洪水滔天等自然现象,便想象有专门的神灵司职。唐代韩愈在《龙移》一诗中描写“天昏地黑蛟龙移,雷惊电激雄雌随”。雷电刹那间幻化为龙这一执掌神灵,司翻江倒海、兴云降雨之职。而更多的文学作品中,龙代表的灵异力量便是吞风吐雾、呼风唤雨。因此,龙就是掌管一方水域之神,受到庇护之地民众的敬仰和敬畏。上海是临江傍海、渔民群居的地方,对司掌气候和雨水的龙的敬畏之心更远胜广袤内陆地区。龙文化历经了一个不断丰富完善的发展过程。原始时期龙图腾和龙神力崇拜为龙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历史基础,从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对龙的多面性诠释可见龙文化演变的历程。[ 5 ] 《山海经》描述龙共有 14 个种类,其中烛龙、蟠龙、青龙、夔龙等多为呼风唤雨的神兽精怪。《周易·乾卦》以“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等描述龙的不同状态,用来喻指吉凶征兆。《庄子》中龙或为神人坐骑,或恣意遨游,是神灵和自由的象征。《庄子·田子方》用“从容一若龙,一若虎”来形容人威严从容的气概。《庄子·在宥》形容君子的精神状态:“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神动而天随。”从幻想的神灵到表征的精神,《庄子》的描述极大丰富了龙的内涵。汉代以前,龙文化在群体观念意识中泛化为,龙是祥瑞,是吉兆,是美好的人或物的代称。《礼记》用“龙”来叙述礼制,如“龙衮”以示威仪;《诗经》中“为龙有光”“龙旗十乘”等昭示神圣庄严的礼乐规制;《楚辞》将“飞龙御道”视作品德高尚、忠诚耿直的君子化身;《离骚》中有“虬龙鸾凤,以托君子”的表述。君子向龙,望子成龙,“龙”也成为英雄俊杰的美称。随后龙代指的威严、吉兆等含义被统治阶级借用,将“龙”特指为皇权,如“龙旂九旒,天子之旌也”,以绘有龙纹的旗帜代指天子之旗。[ 6 ] 《史记》在龙文化演变中发挥了文化表述中神话的威力。《史记》言秦始皇为“祖龙者,人之先也”;将刘邦的出生神化为蛟龙之子诞生,“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描述刘邦貌似龙颜、体胜龙形、蕴龙盘之气等,将君权神授更为具象化。《史记》中的“龙”被塑造成皇权的授权者,摆脱了民间泛化的意象。人们将对自然的敬畏过渡到对统治者的敬畏,这是龙文化从自然崇拜、神灵崇拜向皇权崇拜的转化。自此,皇帝自诩为“龙子”,在皇帝专用器物上雕印专属龙纹,与皇帝有关的一切物品都以“龙”命名,如龙袍、龙椅、龙案、龙塌、龙辇等。为巩固皇权,将具有统治地位的人(如皇帝等)誉为圣人,“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高位”,认为只有高尚的人才具有龙一样美好的品德,这是龙文化从政治意向到精神内涵的拓展。龙由图腾、神灵变成了人为建构的皇权统治象征,最后形成具有共识的文化基因,变成了一个具有丰富内涵,不断更新的超级文本。[ 7 ] 因此,溯源龙文化,就是不断寻求历史赋予龙的各种表述意向和文化内涵,从中剥离出具有神秘色彩,被包装化的封建魅惑,从而认识到事物的本质。马克斯·韦伯最早提倡“祛魅”,即逐渐摆脱神力信仰,用科学理性的方式认知世界。在《以学术为业》的演讲中,韦伯谈到“那些终极、最高贵的价值,已经从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 8 ]( P35 ) 。龙文化祛魅表现为,龙从诞生之初多神格统一到现在人们所熟知的幻想动物,从原来的求雨祈福的信仰变为如今的民俗活动的表演仪式,从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到如今百姓日常生活方式。这都是作为信仰的龙走下神坛、走向祛魅后的文化表述。祛魅使得龙文化由民俗信仰延伸出的精神内涵遭到了冲击,原有的庙会、民间信仰等仪式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消失,这可能会导致传统文化的断层,因此创新龙文化的价值内·8·第 46 卷 第 6 期 秦浦红等:文化创新理论的本土化:例谈上海龙文化的“两创”路径涵具有现实意义。上海地区龙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古代位于吴淞江畔的青龙镇是上海龙文化发展的有力佐证。民间谚语有“先有青龙港,后有上海浦”的说法,万历年间《青浦县志》记载,“粤(越)有巨镇,其名青龙。控江而淮浙辐辏,连海而闽楚交通”,就描述了上海青龙镇作为交通枢纽的繁华海港景象。此后,上海由滨海小镇发展为国内经济龙头,其多元文化内涵和精神品格的形成受益于上海城市的奋斗史。“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代一代的上海人在这片土地上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不断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文化。 1911 年《民立报》曾言,“是上海者,诚陶冶人才之文明渊薮也。”上海发展史是奋发图强的历史,也是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精神的体现。“龙马精神”和“龙腾虎跃”等,正是积极进取的龙的象征。上海龙文化孕育了艰苦奋斗、英勇抗争的伟大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象传》对“龙”解释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成为我党发挥艰苦奋斗精神的最好的文化诠释。上海城市文化品格受到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交融传播的影响,经过吸收代谢、嬗变拓展、深化融合,上海成为“新文明之出张所”,形成多元互补、兼容并包的海派文化。新时代海派文化更是将中华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江南地区文化、现代先进文化等融合为丰富的城市文化精神。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用城市发展的实践总结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文化发展理念,这是文化建设先行者责任担当的发声。三、解构与建构:上海龙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新文化理论认为,需要在人们耳熟能详的亚文化中寻找满足创新文化心理需要的素材,整理归类并加以故事性讲述、神话性诠释及创造性改编,引导人们对创新文化表述产生认同,进而发生情感共鸣。从 7000 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至今,龙文化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始终。作为信仰、哲学、艺术、习俗的综合体,它扎根于中国社会各阶层,并在宗教、政治、文学、民俗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龙文化的生命力体现在它具有完整的文化元素概念图。文化元素可解构为文化观念、文化载体、生活方式和文娱表达四个层面。其中文化观念是精神象征和文化内涵的观念集合,是群体共同想象力的核心表达;世代流传下来承载龙文化的符号有龙绘文物、描绘龙的著作等载体;龙文化繁衍至今,流传下来关于龙的传说故事、诗歌舞蹈、神仙人物等在百姓生活中随处可见,龙的形象出现在文学、电影、电视、宗教、绘画、建筑、音乐、雕塑、非遗、庙宇、装饰中,不胜枚举;龙文化对各种艺术性造型和艺术表现技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跟重大节日和庆典活动中民俗活动的文娱表达直接相关。上海地区龙文化的概念图在其文化观念上与华夏龙文化的精神象征和文化内涵一脉相承,但在文化载体、生活方式和文娱表达上更多地呈现出地方性的文化特征。(一)融合共生的文化载体龙文化走进上海百姓生活,融入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文化情结。龙的现代形象,如牛耳、马鬃毛、鹿角、蛇身鱼鳞、鹰爪口须等,是兼容并包的综合想象体,说明龙的形象是一个开放兼收、吐故纳新的系统。在流传至今的文化符号上,上海龙文化的器物特征呈现出显著的创新性,如崧泽文化晚期的兽首玉饰呈现出龙纹的艺术抽象性和实用性的统一。良渚文化遗址中出现的双龙纹、蟠龙纹、两头共生龙纹等,都是对北方及中原龙纹图样的改变,这与上海兼容并包的城市精神相吻合。距今 6000 多年的崧泽文化脱胎于吴越文化中鸟形象认知,鸟意象最终演变成对凤文化的推崇;在距今 5000 多年的良渚文化中,龙纹式样装饰陶鼎已经出现,说明龙文化开始进入上海地区;在 4000 年前的陶器图案上出现龙凤相争、龙凤呈祥等图样,说明文化融合共生早已深入先民生活。(二)祈福求愿的文娱表达上古以来的神话传说中,龙是掌管所有水域的神灵,江、河、湖、海、井、潭等都涵括在内,海龙王、河龙王、井龙王等也长居水中。民间常于这些水域处设置庙宇祭祀龙王,如松江区石湖荡镇的水龙王庙。水龙王庙是一座塔式建筑,兼具航标和灯塔的作用,塔内供奉镇水龙王,见图 3 ,寓意保护来往船只平安。自唐代投龙简活动后,龙文化与仪式信仰等文娱表达开始结合起来。传统节日,人们开展拜龙庙、赛龙舟、舞龙、绕龙灯等民俗活动,火龙、板凳龙、荷花龙、稻草龙等丰富多样的仪式或活动也开始出现,共同祈祷风调雨顺。如上海叶榭“舞草龙”就是祈雨减灾消难的龙文化民俗活动。相传唐代时八仙之一韩湘子的故乡叶榭镇埝泾村适逢旱灾,韩湘子召来东海青龙普降大雨,使乡民免受流离失所之困。以后叶榭镇乡民逢五月十三或九月十三就用金黄色稻·9·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 11 月草扎四丈四节的草龙,以感谢青龙布施甘霖。叶榭舞草龙(见图 4 )由祭祀和求雨舞两部分组成,草龙作为神龙显灵的替身,完成祷告、行云、求雨、取水、降雨、滚龙、返宫等整套降雨流程,满足“行云雨,泽神州”之愿。照片 来 源:周 建 国 《探 访 浦 江 之 首》, https :// baijiahao.baidu.com / s ? id=1722947376494784043 。图 3 水龙王庙中供奉镇水龙王照片来源:《松江“舞草龙”,草木香里舞千年丨爱申活暖心春》,https :// www. 163. com /dy/ article / GV417O5U0550PFKK.html 。图 4 叶榭“舞草龙”(三)积极进取的生活方式农耕社会中节气昭示气候。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通过观察日月星辰来预测天气变化。他们将南中天的恒星分为 28 星宿,其中“角、亢、氐、房、心、尾、箕”七星构成形似龙的星座,于每年农历二月二显露,即“青龙抬头”,为春回大地之兆。此时人们或至上海青龙寺求开春顺风顺水,吉祥如意;或如崇明三民村聚众庆贺“二月二龙抬头节”,庆贺新一年农作物播种的开始。《易·乾》爻辞中言,龙作为神秘莫测的力量护卫一方平安。流传于松江泗泾一带的蟠龙塘和龙珠庵中“三弓(拱)一箭安一方”、松江天马乡一带的“龙女缘”,都是口口相传、惩恶扬善的民间小故事。上海金山吕巷地区就流传小白龙在秦山白龙洞勇敢制服黑蛇精的传说,此后吕巷小白龙舞成为民众为纪念龙护佑一方平安而展示的民间舞蹈。小白龙舞以白绸布为龙身,由 1 节龙头、节距 1.2 米共 12 节龙身组成,配合锣鼓节奏,在长凳、八仙桌上呈现不同的舞龙套式,预示白龙下凡、镇恶除巫、祥瑞天降等场景。每年三月初三,小白龙舞成为“金山小白龙民俗文化旅游节”的开幕表演,金山小白龙象征着造福苍生、自强不息、拼搏奋进,吸引众多民众观赏。解构龙代表的传统文化元素,是为了重新建构龙文化在上海现代城市建设中的文化支撑力和精神动力。上海要在 2035 年实现“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建设目标,就要在文化领域具有全球影响力。这就需要古为今用的文化探索,也需要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真融合和深融合,成为满足当代精神文化需求的创新表达。自古以来,中华大地各族人民心中对龙都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说明不管从时间维度还是从地理分布上,龙文化具有广阔的文化发展空间,也说明龙文化广纳万物的精神内涵。上海的城市文化恰恰提倡海纳百川的胸襟,海派文化在坚持传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锐意进取,择善而从,创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民族的、大众的、健康的、和谐的等典型文化要素的组成部分。因此,上海提倡和弘扬龙文化精神,既符合地方对中央的心理认同,也体现了全民族的文化凝聚力,更凸显了海派文化的城市特质和文化魅力。海派文化既吸纳各方文化元素又反哺其他文化,兼收则盈,排斥则亏,是上海城市品格和现代文化拓展的理念。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上海具有强烈的文化自觉,勇担龙头之责,承袭优秀传统文化观念,提升和赋能文化价值,激发和促进文化复兴,发挥文化资源驱动力,共享文化发展红利,打造多级复合城市和长三角区域城市群,谋划构建长三角区域文化共同体的新图景。上海龙文化的创新也体现在文化载体、文娱表达和生活方式中。2024 年是甲辰龙年———青龙年,基于消费者文化自信带动的国潮风消费趋势,龙文化 IP 需要重新焕发·0 1· ① 《 2024 青 龙 年! 中 华 龙 IP 率 先 展 现 东 方 国 潮 文 化》, 2023 年 4 月 17 日, https :// baijiahao.baidu.com / s ? id=1763401428550776214&wfr=spider&for=pc 。② 同 ① 。第 46 卷 第 6 期 秦浦红等:文化创新理论的本土化:例谈上海龙文化的“两创”路径出龙魂之魅,以应对龙文化的复兴。当代审美趋势和价值理念为龙文化注入了更多的情感想象和主观表达,用崭新的视觉表达阐释,探索更多龙文化符号的表达。如上海青年艺术家王春辉为 CASIO 创作的“ G-SHOCK 中华龙”,见图 5 ① ,其创意主题受到消费者的追捧。他的《航天龙》数字藏品,见图 6② ,更是将飞龙翱翔宇宙与中国航天领域的伟大成就结合起来,成为令人惊叹的文化艺术品。 2023 年春,上海市民文化节的文化服务日,舞龙作为青年文化活动项目走进街道社区,锻造社区龙的传人。上海中小学校开设“九龙探究”课程,建设龙文化十八景,培育校园龙文化。这些都成为上海龙文化创新的有力探索。图 5 “ G-SHOCK 中华龙” 图 6 《航天龙》数字藏品四、表述与表征:上海龙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龙文化作为早期人类文明和想象的文化遗存,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广泛的群众认知。龙文化所表达的观念意识、文化载体、生活方式以及文娱表达,已经深深地嵌入华夏儿女共同的民族记忆和文化内涵中,成为负载中国价值观与展现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文化符号,成为唤醒民族精神的共同想象载体。斯图尔特·霍尔曾提出,文化表征研究的是剥离某物的表象认知,描绘人们对此的深层印象。文化中有关的“内涵”“意义”等,都是通过表征得到生产、建构和再生产的。[ 9 ] 社会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和约瑟夫·坎贝尔等人对文化中的“原型”“深层隐喻”或“象征”的共同想象研究,也表达出类似的研究价值。荣格在《心理学与宗教》一书中,将原型意象定义为具有集体性的形式或图像。梵语中原型意象被称为“主观上的已知形式”,阿道夫·巴斯蒂安将原型意象称为“基本概念”。总之,原型意象与表征的研究对象具有融合交叉性,都是关于社会主体形成的想象认知或普遍共识。文化存在的普遍依据,是寻找和认同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社会想象共性。社会想象共性来自对文化表述的认同,而认识和理解文化,就是找到文化背后的表征价值。表征具有抽象性,需要提炼和简化;而表述具有主动性和具象性。龙文化凝聚了各个历史朝代、各个地方与龙相关的文化精粹,寄托了对大自然的崇拜敬畏,继而延伸到对天之神灵的敬仰;而人间统治者“受命于天”,赋予龙尊贵和威严的外表和内涵,表达了人与天沟通的朴素“谐天”愿望。上海偏居东南一隅,自古“左青龙”代表东南之神。龙不仅是通天神兽,也是吉祥·1 1· ① 《 2012 年元宵灯节 火树银花日,万紫千红时》, 2012 年 1 月 25 日, http :// www. skykiwi. com / e / wap / show. php ? classid=166&id=133691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 11 月瑞兽。民间广泛流传神龙驱除妖孽的故事,因此人类面临生存危机和意外风险时,常依靠龙的神力驱灾镇恶,佑护一方。龙成为不畏艰险、勇敢拼搏的驱魔者的象征。从对帝王权威的服从到对英雄人物的追捧等多种文化内涵,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到多元和谐的共生理念,从太平和瑞的吉祥物到皇权统治的象征物,从自强不息的精神到团结奋斗的象征,龙文化丰富的内涵足以成为文化融合的归属意象。“遥远东方的一条龙”也成为国家的象征。分析龙文化的原型意象,就是分析龙文化的表述变化历程,更体现龙文化的表征价值,见图 7 。图 7 龙文化的原型意象费孝通先生曾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多元的文化世界需要提倡文化自觉。人类学更强调文化需要切合地方的本土化和异质化,通过文化的生产和再造,强化地方性,以增加文化辨识度和自我认同度。上海龙文化依托地方特色,发展出多样化的文化载体和表现形式。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化,上海在促进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文化领域的交流传播。上海主动选择龙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并与城市精神、城市品格的表述联系在一起,既可以增强文化认同感,又能在此基础上挖掘文化延展性,扩展文化的表征价值。舞龙的民俗活动在很多地方都有悠久的历史,仅上海本地就有两项舞龙活动———松江区叶榭舞草龙和浦东新区三林绕龙灯,分别在2008 年和 2011 年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见图 8 。考虑到整体的文化空间饱和性,上海努力挖掘文化异质性,将民俗、民乐与体育竞赛、竞技相融合,形成既有非遗文化传承性,又有现代城市活力的文化项目。保留叶榭舞草龙祈求风调雨顺等祭祀初衷,突出民俗文化中“民同乐”“共祈福”等特征,使之成为具有传承性的文化生活现象。同时凸显三林绕龙灯舞龙技艺的比试内容,融入舞蹈、戏曲、武术等技法,使舞龙更具观赏性,也与叶榭舞草龙区别开来。随后又进一步提升舞龙在不同人群中的影响力,通过竞赛活动的组织,创新竞技舞龙的新赛场,切磋舞龙新技艺,凸显不断进取、奋力拼搏的体育宗旨。 1995 年成立的三林舞龙队携舞龙技艺走出上海,走上了国家乃至世界的舞台,增加了上海龙文化的影响力。 2001 年,国家文化部授予浦东三林镇“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舞龙)”称号;2004 年,国家体育总局又授予三林镇“中国龙狮之乡”称号。图 8 浦东三林绕龙灯 ①此外,上海也在不断布局,进一步扩大龙文化的传播影响力。 2014 年,面向全市大中小学校的上海市龙文化全能赛开始正式举办,旨在将传统文化与·2 1·第 46 卷 第 6 期 秦浦红等:文化创新理论的本土化:例谈上海龙文化的“两创”路径体育竞赛结合,将龙文化融入民族精神传承。至2023 年,龙文化全能赛已经持续举办 10 届。 10 年来,全市 1600 多所学校,近 50000 名学生参加过这项体育赛事。因龙而赛,因龙而聚,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弘扬龙精神,成为龙文化全能赛的宗旨。如今龙文化全能赛已经成为广受社会关注的传统体育项目,成为上海市弘扬龙文化的开创性的文体深融合的项目。五、结语龙从图腾崇拜物演变为华夏民族精神的象征,深刻反映着先民伟大精神的传承,是族群文化生活和精神信仰的结合物,是中华民族核心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新时代,在全面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背景下,龙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创造,更应注重对它的再挖掘与再阐释。上海要在全面理解中华传统龙文化的前提下,将上海龙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城市文化品格等联系起来,探索龙文化的创新手段,开创龙文化的城际传播效应。尤其是在“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设过程中,激发上海龙文化在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方面的积极作用,发挥城市文化感召力,推动城市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