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oa 中国式神话主义的困境与发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1 神话主义主要聚焦于探讨当代社会中对神话的挪用和重新构建,以期突破以往“向后看”的神话学研究倾向,转而开拓一种“朝向当下”的研究范式。然而,中国式神话主义话语面临一系列困境,这些困境与杨利慧提出神话主义话语的直接背景——民俗主义(folklorism)密切相关。对中国式神话主义话语兴起的最直接动因——民俗主义的兴起及其经过、中国民俗学对民俗主义的引入过程以及其对中国式神话主义话语兴起的影响进行考察发现,神话主义话语面临的困境,可从确保历史视角和朝向民族(ethnos)的神话学两个途径解决。 2025年03月15 00:00 2025年第2期 1 10 763381 洪允姬1[著] 张晖2[译] 中国神话主义研究的成就、局限与未来发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2 杨利慧的神话主义不同于传统的“向后看”的神话研究范式,主要探讨在现当代文化产业和电子媒介技术的影响下神话的挪用和重构。目前,尽管众多学者对神话主义进行了深入研究,但相关研究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在新媒体方面的探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影响力日益增强的背景下,研究中国神话如何在新媒体空间中传播与再生产,在神话主义的讨论中变得尤为必要。此外,神话主义不仅要探讨神话如何被挪用和有效传播,还需要将研究重点转向探讨神话对当代个人与社会的影响。因此,除了现有的研究之外,神话主义研究还需要在新媒体语境中深入分析中国神话,并阐明神话之于当代社会的意义及其与当代社会的关系。基于新媒体的神话主义研究有望丰富和深化神话主义的讨论,促进新媒体时代中国神话的学术讨论与探索。 2025年03月15 00:00 2025年第2期 11 17 616059 宋东盈1[著] 张晖2[译] 神话主义、动态文本观与神话的时代性问题——兼与韩国学者洪允姬、宋东盈讨论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3 自杨利慧2014年倡导“神话主义”研究以来,神话主义研究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神话学的热点。彼时韩国神话学者洪允姬也开始研究当代社会中神话存续的问题,并关注中国的神话主义研究。洪允姬提出的神话“现在性”(nowness)、“媒介间性”(intermediality)等观点,与神话主义研究可谓殊途同归:两者都关注神话在当代社会发生演变并焕发生机的现象,并且致力于探索其背后的社会动因、文化机制和知识生产。但在洪允姬及宋东盈看来,神话主义研究不应停留在神话和神话主义的区分上,而应向社会意义、历史连续性掘进。中国神话主义研究的系列新进展表明,神话存续具有时代性和跨媒介的特征,须秉承动态文本观,方能探查当代神话的本质。 2025年03月15 00:00 2025年第2期 18 23 547547 张多 神话主义:神话自反性的揭示——向洪允姬、宋东盈两学者请教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4 面对当代的神话挪用和重新建构现象,杨利慧提出的“神话主义”与洪允姬提出的神话的“现在性”(nowness)具有相同的理论追求,但神话在动态的社会建构及现代学术体制的影响下已经成为了观念综合体,故神话主义的意义在于揭示其背后的自反性。宋东盈也由此察觉到了新媒体神话研究的必要性,在自媒体的神话知识普及中,这种自反性尤为突出。因此,神话主义有必要且意义重大,需对该理论进一步发展,以解决更多复杂的问题。 2025年03月15 00:00 2025年第2期 24 28 489063 孟琳峰 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非遗政策优化路径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5 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旨在保护、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自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非遗政策在保护、合理开发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融入国家治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也面临诸多挑战。随着公共文化服务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非遗政策面临新的要求,包括提升服务品质、促进城乡与区域均衡发展、推动开放共享及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未来,应通过构建标准化体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破除管理障碍等路径优化非遗政策,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推动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并为文化强国战略提供支持。 2025年03月15 00:00 2025年第2期 29 36 525587 吴湘玲 李静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背景下的非遗实践——基于对恩施州的考察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506 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背景下,非遗根植于民众生活实践,通过情感释放与集体狂欢激活公共文化空间,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递文化价值。恩施州重构文化生态场域,通过传统空间功能再造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拓展文化服务边界;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民众参与的多元协作机制,激发文化治理效能;优化非遗文化资源输送渠道,依托固定场馆、流动文化车与数字化平台实现精准供给。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与非遗实践的深度融合,不仅推动了恩施州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而且为基层文化治理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内生动力。 2025年03月15 00:00 2025年第2期 37 44 555737 张玉琳 金融集聚、人力资本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长江经济带的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7 人才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资源,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论文以2011~2022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GMM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检验了金融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二者的关系。同时,基于人力资本视角,进一步探究二者间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金融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明显的促进效应,经过内生性问题处理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且经济高质量发展程度越高,金融集聚的贡献越大;(2)随着人力资本的不断优化和升级,金融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相关关系会被强化。基于此,政府应加强金融集聚区建设,优化金融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互动机制;构建人力资本与金融集聚协同发展平台,促进人力资本与金融资源的有效对接和深度融合。 2025年03月15 00:00 2025年第2期 45 52 544079 余家凤 张宇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水平测度研究——基于“千万工程”背景下长三角、珠三角部分城市绩效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8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动力,已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驱动力量。基于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千万工程”基本要求,论文基于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科技等要素,构建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评价指标体系,以长三角、珠三角部分城市为比较样本,测度乡村全面振兴发展水平,分析区域差异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长三角、珠三角乡村振兴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趋缓,劳动生产率区域差异较大。为此,必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生产要素创新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产业转型升级开辟乡村全面振兴新空间,以发展方式绿色化激发乡村全面振兴新优势,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2025年03月15 00:00 2025年第2期 53 61 520518 成青青 机遇还是挑战:数字经济对制造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9 数字经济对绿色发展释放的红利是否会囿于其高耗能性的影响?数字经济为制造业绿色发展带来的是机遇还是挑战?论文通过理论剖析,并以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促进制造业绿色发展效率的提高,其影响程度呈现出“中部>西部>东部”的特点;进一步调节效应分析发现,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会减弱数字经济对制造业绿色发展效率的促进作用,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会增强数字经济对制造业绿色发展效率的促进作用;同时基于门槛效应分析发现,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和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均存在单门槛效应,当两者强度分别达到门槛值时,调节作用增强。因此,要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发挥数字经济红利,将环境规制强度维持在合理区间,以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 2025年03月15 00:00 2025年第2期 62 71 547325 徐辉1,2 陈开元2 数字普惠金融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10 数字普惠金融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举措,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论文利用2011~2022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深入剖析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传导机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显著正相关,其通过知识溢出效应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且存在区域异质性。因此,政府应加强数字普惠金融的融合创新,构建区域间协同机制,充分发挥其知识溢出效应,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年03月15 00:00 2025年第2期 72 79 714643 张明如1 周添1 曹清华1吴徽希2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定价决策与协调研究:基于零售商履行社会责任视角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11 论文构建由一个供应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对比分析分散决策下零售商有无企业社会责任(CSR)投入的均衡策略,并以集中决策为基准采用收益共享-成本共担契约对供应链进行协调。研究发现:零售商履行CSR有利于提升产品的新鲜度和需求,降低零售价,并且一定范围内的CSR投入水平能使供应链各方均获益;随着零售商CSR投入的增加,分散决策下的供应商利润和供应链系统利润均增加,但零售商利润的变化依赖于CSR投入水平;从扩大市场需求和提高产品新鲜度的角度来看,CSR投入下的集中决策比分散决策效果好,适度的CSR意识能改善供应链系统的经济利润,并在收益共享-成本共担契约下实现协调。 2025年03月15 00:00 2025年第2期 80 86 414777 李诗珍 杨育 基于CiteSpace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12 本于为我国国家安全理论提供科学的研究依据,筛选出中国知网2014年至2024年间收录的主题为“总体国家安全观”,来源为“CSSCI”的584篇文献,使用CiteSpace软件对其进行分析,并绘制发文作者、发文机构、 2025年03月15 00:00 2025年第2期 87 93 1182972 孙丽娜 王思捷 同人作品著作权的冲突嬗变与发展规范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13 同人作品在商业化破圈过程中时常出现著作权冲突问题,主要体现于改编权、署名权及保护作品完整权等侵权纠纷。金庸诉江南案二审判决在认定被告侵权的前提下,对于同人作品的创新价值给予一定肯定,反映出同人作品著作权冲突由尖锐走向平缓。从宏观视角来看,冲突嬗变源于三大领域的协同作用:法律领域的制度完善与理论发展、商业领域的IP共建与利益共享、文化领域的社群自治与生态共识。规范同人作品后续发展,应界定演绎作品范围以明确合理边界,推广知识共享协议以实现灵活授权,建立差异化补偿机制以平衡双方利益。 2025年03月15 00:00 2025年第2期 94 100 498811 杨春磊1 秦坤蕾1 张玉涵2 法律大模型赋能数字法院建设的价值边界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14 法律大模型作为新兴技术,通过“大模型+生成式”架构革新了法律人工智能范式。凭借语义理解、非结构化数据处理及多场景嵌入能力,法律大模型为数字法院建设提供了统一、高效的技术基座。然而,技术赋能有其边界,可分解为技术可行性、法律正当性、社会接受性三大维度的限制。对此,应以有限辅助为原则,确保法官主导裁判权;保障程序供给,防范技术约化倾向;坚持以实质正义为核心,平衡技术工具性与经验法则,确立法律大模型赋能的价值边界。 2025年03月15 00:00 2025年第2期 101 107 484612 陈群辉 刘聪 普及化阶段我国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表现、行动依归与推进策略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15 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推进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强烈呼唤着县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县域高等教育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发展严重不足。当下,发展县域高等教育的时机已到来,有规划蓝图与政策保障,有强大推力与生源保障,有物质基础与财力保障,有环境条件与空间保障。未来,我国县域高等教育发展应着眼于:强化国家战略引领,对接乡村振兴与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健全高等教育体系,创设延伸至县域与始于县域的高教机构;创新招生就业制度,实行属地招生与属地就业的特殊政策;变革人才培养体系,突显地域性与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多方筹措办学资源,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的众投格局。 2025年03月15 00:00 2025年第2期 108 118 640893 刘在洲1 张云婷2 张春珍3 高校音乐美育的内涵:价值、问题与路径——基于实证调查的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16 音乐美育是教育的一种形式,其核心在于通过欣赏、表现和创造音乐等审美活动引导学生体验、理解和热爱音乐之美及其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对高校音乐美育实施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当前高校音乐美育存在高校重视不够,学生认识不足,尚未与相关课程形成思政育人合力等问题。强化高校音乐美育,亟须推进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情操培养为目标的系统性变革:优化高校音乐美育课程设置;建立音乐理论与音乐实践教育融合发展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音乐教师育人能力和专业素养;强化音乐美育实施保障体系。 2025年03月15 00:00 2025年第2期 119 124 868962 赵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