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胡飞.乡村集市的百戏艺术形态变迁及世俗审美理想[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48(1):46-51.
点击复制

乡村集市的百戏艺术形态变迁及世俗审美理想
()
分享到: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6-6977/CN:61-1281/TN]

卷:
第48卷
期数:
2025年第1期
页码:
46-51
栏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出版日期:
2025-01-15

文章信息/Info

文章编号:
1673-1395(2025)01-0046-06
作者:
胡飞
(蚌埠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关键词:
百戏艺术形态世俗审美集市娱乐文化
分类号:
J12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百戏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我国乡村集市娱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动静交错、多元融合的发展特征,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中华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的体现。对百戏艺术形态及其图示语言、意象与具象、世俗审美的研究,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艺术形式,还有助于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孙诒让.周礼正义[M].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2]张元济.周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3]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王浦.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2017.
[5]徐坚,等.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
[6]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班固.汉书[M].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
[8]永瑢,纪昀,等.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类书类[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
[9]不著撰人.都城纪胜(外八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0]杜佑.通典[M].王文锦,王永兴,刘俊文,徐庭云,谢方,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
[11]王谠.唐语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2]永瑢,纪昀,等.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
[13]刘向.列女传[M].刘晓东,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4]陈维昭.汉代散乐、百戏与汉代俗乐运动[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15]刘克.出土百戏题材汉画中的戏剧表演因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
[16]郑亚萌.南阳汉画像石中舞姿形象的梳理与辨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1).
[17]彭定求,等.全唐诗·杂曲歌辞[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8]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9]薛培.华风与夷俗:金代宫廷散乐考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
[20]魏征,令狐德棻.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21]陈树淑.从百戏传播看“上有所好”对汉代民俗的影响[J].民俗研究,2021(2).
[22]吴自牧.梦粱录[M].符均,张社国,校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23]永瑢,纪昀,等.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楚辞类[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
[24]陈宏天,赵福海,陈复兴.昭明文选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
[25]王增文.潘黄门集校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
[26]张玉新,李立.汉画像乐舞百戏“受众”情况的考察与分析——兼论汉代庄园艺术的性质与功能[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4(6).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孙鹏飞.“人 音 地”互文语境下荆楚民歌“啰啰咚”的历史脉络与艺术形态[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6):45.
 [J].SAMSON,2023,(1):45.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241120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乡村‘逢会’民俗背景的淮河流域民间手工艺研究”(AHSKY2020D04)
作者简介:胡飞(1969—),男,安徽怀远人,教授,主要从事民间艺术研究。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5-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