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杨利慧,等.神话主义:遗产旅游与电子媒介中的神话挪用和重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
[2]杨利慧.“神话主义”的再阐释:前因与后果[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5).
[3]杨利慧.神话VS神话主义:神话主义异质性质疑[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
[4]杨利慧.神话主义研究的追求及意义[J].民间文化论坛,2017(5).
[5]杨利慧.“朝向当下”的神话学论纲:路径、视角与方法[J].西北民族研究,2019(4).
[6]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和追求:在整体时间观和互文之网中重新理解神话与神话学[J].西北民族研究,2023(4).
[7]田甲丙.民族志书写的自反性与真实性[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8]段静.民俗学表演理论核心概念探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9](日)门田岳久.叙述自我——关于民俗学的“自反性”[J].(日)中村贵,程亮,译.文化遗产,2017(5).
[10](美)布鲁斯·林肯.西方神话学:叙事、观念与学术[M].永前,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
[11](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刘建基,译.北京:三联书店,2016.
[12](美)斯特伦斯基.二十世纪的四种神话理论:卡西尔、伊利亚德、列维施特劳斯与马林诺夫斯基[M].李创同,张经纬,译.北京:三联书店,2012.
[13](德)约翰尼斯·费边.时间与他者:人类如何制作其对象[M].马健雄,林珠云,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14]蒋观云.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N].新民丛报·谈丛,1903(36).
[15]谭佳.神话与古史:中国现代学术的建构与认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16]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17](芬)劳里·杭柯.民俗过程中的文化身份和研究伦理[J].户晓辉,译.民间文化论坛,2005(4).
[18]杨利慧.民俗生命的循环:神话与神话主义的互动[J].民俗研究,2017(6).
[19]Blank,Trevor J., Howard,Robert Glenn.Tradi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Locating the Role of the Past in the Present[M] . Logan:Utah State University Press,2013.
[20]Hafstein,Valdimar.Folklore and Cultural Heritage:Reflecting on Change[J].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Vol.137,2024.
[21]张开焱.外来说与本土说:理由与问题——盘古创世神话研究述评[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3).
[22]杨利慧.神话与神话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穆昭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15.
[J].SAMSON,2018,(2):15.
[2]赖婷.心理学视角下的神话与神话主义———以罗洛·梅的《祈望神话》为中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4):7.
LaiTing.MythandMythologismfromaPsychologicalPerspective———CenteredonThecryformyth byRolloMay[J].SAMSON,2018,(2):7.
[3]霍志刚.傣族神话研究回顾与“朝向当下”的傣族神话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6):15.
[J].SAMSON,2019,(2):15.
[4]夏楠.神话的公共阐释——基于蚩尤神话知识生产及文化实践的分析夏楠[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4):9.
[5]洪允姬[著] 张晖[译].中国式神话主义的困境与发展[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48(2):1.
[6]宋东盈[著] 张晖[译].中国神话主义研究的成就、局限与未来发展[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48(2):11.
[7]张多.神话主义、动态文本观与神话的时代性问题——兼与韩国学者洪允姬、宋东盈讨论[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48(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