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魏传光.大学“立德树人”的文化省思[J].北京社会科学,2015(2).
[2]袁川.大学文化传承创新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国家教育行政学
院学报,2012(6).
[3]陈超.知识、良知与理性精神[J].复旦教育论坛,2016(3).
[4]张阳.我国大学的生态定位[J].现代教育管理,2012(6).
[5]蔡先金.大学与象牙塔:主体与理念[J].高等教育研究,2007(1).
[6](英)迈克尔·马尔凯.科学与知识社会学[M].林聚任,等,译.北
京:东方出版社,2011.
[7]袁广林.从象牙塔、服务站到灯塔[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5).
[8]王建华.大学理想与精英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4).
[9]郭景萍.消费文化视野下的社会分层[J].学术论坛,2004(1).
[10]徐伟荣.天人合一的文化地标[J].东吴学术,2010(3).
[11]陈思和.营造精神之塔[J].文学评论,1998(6).
[12]杨东平.教育工厂培养的是考试机器[J].中国青年报,2013-10
-24(02).
[13]丁念金.论中国师道文化的重建[J].南京社会科学,2017(4).
[14]肖群忠,刘家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
2015(6).
[15]金运成.审视与重构:文化立场中的大学师生关系[J].现代大学
教育,2013(1).
[16]曹顺霞.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自律和他律[J].广西高教研究,
2000(3).
[17]郭金龙,陆宇杰,许鑫.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大学生现实与虚拟
社会人际关系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12).
[18]李楠,郭比多.经典的启示———从《罗帕记》的成就说起[J].黄梅
戏艺术,2011(4).
[19]夏荔.辽剧———从历史走来[J].戏剧文学,2016(8).
[20]燕良.生命哲学中的教育理念蕴涵[J].高等教育研究,2004(7).
[21]罗关德.风筝与土地:20世纪中国文化乡土小说家的视角和心
态[J].文学评论,2015(4).
[22]李维武.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价值重建及其启示[J].社会科学战
线,2014(2).
[23]张慧.当代地方戏发展的困境与保护发展路径[J].东岳论丛,
2013(12).
[24]王宏维.论大学生社团文化培育的三个基本向度[J].思想教育
研究,2013(1).
[25]彭岩.高校古琴文化传承模式新思考[J].音乐传播,2016(1).
[26]张俊芳,许修杰.论社会发展规律的运行机理[J].吉林大学社会
科学学报,1997(5).
[27]孙正国,杨军.重塑认同:国家非遗运动与地方文化实践的双向
考察[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