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广州.“理论”的兴起与“中国文学批评史”定名及变迁[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63-68.
 [J].SAMSON,2019,(04):63-68.
点击复制

“理论”的兴起与“中国文学批评史”定名及变迁

()
分享到: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6-6977/CN:61-1281/TN]

卷:
期数:
2019年04期
页码:
63-68
栏目:
文学研究
出版日期:
2019-06-25

文章信息/Info

文章编号:
1673-1395(2019)04-0063-06
作者:
王广州
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安庆246011
关键词:
理论中国文学批评史定名变迁
分类号:
I206.09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国历代的文学理论,学科草创者陈钟凡1927年以“中国文学批评史”命名自己的著作时,主要是借鉴西方的言路,并影响到1934年的批评史作者们。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作为现代概念的“理论”才真正兴起,同时“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分野也逐渐形成,这才引起了后来者对“批评史”这一名称的反思与一系列调整。这一调整,显示了“理论”概念在此过程中的潜在而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陈钟凡.中国文学批评史[M].北京:中华书局,1927.
[3]朱自清.中国古典文学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5]袁俊德.富强斋丛书续全集[M].小仓山房校印本,光绪27 年(1901).
[6]梅光迪.文学讲演集[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1.
[7]李新宇,周海婴.鲁迅大全集[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
[8]胡适.胡适全集(12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9]刘永济.文学论默识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10]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11]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12]滕固.滕固美术史论著三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3]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4]傅庚生.中国文学批评通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
[15]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16]郭绍虞.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17]蔡钟翔,黄保真,成复旺.中国文学理论史(一)[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19 02 10
作者简介:王广州(1976-),男,江苏东海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研究。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19-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