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继富.重阳节生活传统、文化旨归与品牌建设路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2):24-31.
 [J].SAMSON,2021,(02):24-31.
点击复制

重阳节生活传统、文化旨归与品牌建设路径

()
分享到: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6-6977/CN:61-1281/TN]

卷:
期数:
2021年02期
页码:
24-31
栏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出版日期:
2021-03-25

文章信息/Info

文章编号:
1673-1395 (2021)02-0024-08
作者:
林继富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081
关键词:
重阳节生活传统文化旨归品牌建设
分类号:
K892.1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重阳节是民众生活实践和文化创造智慧的结晶,呈现出以线性为核心的生活传统的累层,以及多民族、多地域不同身份民众的多元共生、共享的生活。重阳节核心要素是其意义表达、功能实现的主要方式。新时代,以重阳节核心传统为中心的品牌塑造,成为当代人生活的表现。重阳节品牌建设表达者、组织者,成为重阳节重构的推动者、实施者。各地利用重阳节品牌增强区域性凝聚力和扩散力,重阳节品牌建设成为区域社会发展的强大文化力量。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楚辞[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
[2]陈元靓.岁时广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3]葛洪.西京杂记[M].周天游,校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4]干宝.搜神记[M].长沙:岳麓书社,2015.
[5]陶渊明集[M].逯钦立,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
[6]宗懔.荆楚岁时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7]吴均.续齐谐记[M].北京:中华书局,1934.
[8]高承.事物纪原[M].北京:中华书局,1989.
[9]吴浩坤,潘悠.中国甲骨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0]孔颖达.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1]宝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宝安县志[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12]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3]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6.
[14]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15]房玄龄.晋书[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
[16]黄雷,雷学华.长江流域的岁时节庆[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5.
[17]子长县志编纂委员会.子长县志[Z].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18]尚伟.重阳节的起源地———上蔡[J].中州古今,2002(2).
[19]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6.
[20]李耀宗.中华节日名典[Z].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8.
[21]蒲积中.古今岁时杂咏[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
[22]吴自牧.梦粱录[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
[23]马丽雯.海北州民间故事全集(祁连卷)[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2015.
[24]许晓明.壮族补粮敬老习俗[J].民族艺术,20020(6).
[25]温岭县志编纂委员会.温岭县志[Z].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26]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
[27]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下)[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8.
[28]顾禄.清嘉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俞玲.危机禳解与象征意蕴:重阳节习俗过渡礼仪探微[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1):22.
 [J].SAMSON,2023,(02):22.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20-12 -12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研究”(16ZDA162)
作者简介:林继富(1964-),男,湖北麻城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俗学与非遗保护研究。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1-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