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邹明华 滕云.公共民俗学视域下民俗博物馆非遗保护———基于烟台民俗博物馆的个案考察[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4):20-25.
 [J].SAMSON,2021,(04):20-25.
点击复制

公共民俗学视域下民俗博物馆非遗保护
———基于烟台民俗博物馆的个案考察
()
分享到: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6-6977/CN:61-1281/TN]

卷:
期数:
2021年04期
页码:
20-25
栏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出版日期:
2021-07-25

文章信息/Info

文章编号:
1673-1395 (2021)04-0020-06
作者:
邹明华1 滕云2
1.中国社会科学院 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2488
关键词:
公共民俗学民俗博物馆非遗保护路径活态传承
分类号:
K892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民俗博物馆是典藏地区民众历史文化记忆的专业场所,是非遗遗产化实践中的重要表现形式。美国公共民俗学有关非遗保护的文化实践,可为我国民俗博物馆的发展提供借鉴,让我们在实践中遵循民间立场,尽量避免行政力量与学界反客为主的现象。烟台民俗博物馆在保护妈祖信俗方面基本实现了广泛的民间参与,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活态传承,但在对非遗的整体保护上尚存不足,仍需探索非遗保护传承的新路径,给予非遗传承主体和社区民众更多的话语权,增强非遗的交流与共享。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黄龙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民俗学实践路径[J].民族艺术,2020(5).
[2]周星,王霄冰.现代民俗学的视野和方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3]张多.民众立场与民俗的博物馆化[J].艺术与民俗,2019(2).
[4]万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的关系———以民间传说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5]刘晓春.文化本真性:从本质论到建构论———“遗产主义”时代的观念启蒙[J].民俗研究,2013(4).
[6]黄龙光.美国公众民俗学对中国非遗保护的启示[J].云南社会科学,2015(5).
[7]毕传龙.面向公众的生活实践———美国史密森尼民俗节概览[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8]周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和中国民俗学———“公共民俗学”在中国的可能性与危险性[J].思想战线,2012(6).
[9]杨利慧.遗产旅游与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二三模式”———从中德美三国的个案谈起[J].民间文化论坛,2014(1).
[10]刘晓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与公共性[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21- 05 -10
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创新工程“民间视角与经验研究”(2016KF02)
第一作者简介:邹明华(1963-),女,湖北荆州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传说学研究。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1-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