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黄龙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民俗学实践路径[J].民族艺术,2020(5).
[2]周星,王霄冰.现代民俗学的视野和方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3]张多.民众立场与民俗的博物馆化[J].艺术与民俗,2019(2).
[4]万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的关系———以民间传说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5]刘晓春.文化本真性:从本质论到建构论———“遗产主义”时代的观念启蒙[J].民俗研究,2013(4).
[6]黄龙光.美国公众民俗学对中国非遗保护的启示[J].云南社会科学,2015(5).
[7]毕传龙.面向公众的生活实践———美国史密森尼民俗节概览[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8]周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和中国民俗学———“公共民俗学”在中国的可能性与危险性[J].思想战线,2012(6).
[9]杨利慧.遗产旅游与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二三模式”———从中德美三国的个案谈起[J].民间文化论坛,2014(1).
[10]刘晓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与公共性[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