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陶丽萍 刘源深.非遗产业化之路:文化赋能的内容与特征[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4):26-30.
 [J].SAMSON,2021,(04):26-30.
点击复制

非遗产业化之路:文化赋能的内容与特征

()
分享到: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6-6977/CN:61-1281/TN]

卷:
期数:
2021年04期
页码:
26-30
栏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出版日期:
2021-07-25

文章信息/Info

文章编号:
1673-1395 (2021)04-0026-05
作者:
陶丽萍 刘源深
武汉轻工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23
关键词:
协同保护产业化内容特征科学评估
分类号:
G127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对非遗进行适度的产业化开发,使其获得新的生产途径和生存方式,是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途径。树立协同保护与科学开发的思想理念,正确认识非遗产业化的内涵及其特定内容,综合考量其在产品特色打造、组织方式、生产运营、投融资渠道以及销售途径等方面的特征。激活非遗走出传承困境,应科学评估,坚守核心价值,根据消费需求和非遗自身开发价值,进行适度产业化开发,实现其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房勇,周圆.论我国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J].山东社会科学,2016(11).
[2]周高亮,吕军.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业化战略思考[J].东北史地,2012(7).
[3]刘伟校.我国体育舞蹈产业化发展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8(1).
[4]江林波.关于推进热贡文化产业化的对策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5]陈兴贵.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探讨[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2).
[6]杨亚庚,陈亮,等.论宜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J].河南社会科学,2014(1).
[7]张魏,李瑞光.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保护体系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3(6).
[8]匡翼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5(25).
[9]陶丽萍,李技文,等.乡村振兴背景下湖北非遗文化产品创新开发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
[10]王文仙.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保护研究[J].当代经济,2012(1).
[11]郝文军.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遗产产业化共赢模式研究———以辽西非物质遗产为例[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4(5).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21- 04 -10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协同创新保护研究”(18ZD02)
第一作者简介:陶丽萍(1965-),女,湖南浏阳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1-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