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楚辞[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8.
[2]尹荣方.社与中国上古神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吕思勉,童书业.古史辨(第七册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4]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5]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6]闻一多.神话与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7]段友文.高禖神话信仰:生命美学意蕴的地方表述[J].民族文学研究,2016(8).
[8]涂庆红.论社与高禖之关系[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7(12).
[9]杜而未.中国古代宗教研究[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3.
[10]姜亮夫.古史学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1]李则纲.社与图腾[J].东方杂志卷32号,1935.
[12]石声淮,傅道彬.木的祭祀与木的崇拜[J].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4).
[13]普学旺.论社祭的起源及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J].世界宗教研究,1995(2).
[14]杨琳.古代社主的类型[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3).
[15]王作新.社神的物化形态与社崇拜的文化意蕴[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16]杨华.战国秦汉时期的里社与私社[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17]王震中.东山嘴原始祭坛与中国古代的社崇拜[J].世界宗教研究,1988(4).
[18]晁福林.试论春秋时期的社神与社祭[J].齐鲁学刊,1995(2).
[19]魏建震.先秦社祀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0]潘怿晗.盘村祭社仪式及其象征意义的变迁[J].前沿,2009(9).
[21]加俊.节日仪式中的后土信仰与公共秩序———从后土祠农历三月十八传统庙会认识中国古代的春社传统[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22]陆焱.贵池傩与社祭[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23]熊伟.土家族社巴节仪式功能研究[D].吉首大学,2014.
[24]蒋永松,舒茂扬.土家族节日文化的功能及其利用刍议[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3).
[25]宁可,郝春文.敦煌社邑的丧葬互助[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6).
[26]劳干.敦煌艺术[M].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77.
[27]宁可.述“社邑”[J].北京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1).
[28]张勃.春秋二社:唐代乡村社会的盛大节日———兼论社日与唐代私社的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
[29]孙庆伟.凤雏三号建筑基址与周代的亳社[J].考古学研究,2016(3).
[30]钱学烈.寒山诗校注[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1]项楚.寒山诗籀读札记[J].新国学,1999(1).
[32]覃慧宁.作为研究视角的“社”信仰———以广西龙江流域村落历史及祭祀习俗为个案[J].广西民族研究,2016(4).
[33]陆艳.民间信仰传承与地域社会———浙江平湖“做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
[34]张子伟.土家族“社巴日”民族内涵之探析[A].麻国钧.祭礼·傩俗与民间戏剧———?洲民间戏剧民俗艺术观摩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
[35]张皓.欢乐的社巴节[J].民族论坛,2002(5).
[36]陈廷亮.土家族节日述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4).
[37]张伟权.土家族节日研究———以龙山县土家族节日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38]刘道超.社神崇拜在当代之盛行及原因探析———以广西博白客家社区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39]刘道超.社神崇拜中蕴含的民族交往与融合之规律探析———以广西客家社神崇拜为例[J].贺州学院学报,2010(1).
[40]兰晓.当代文化语境中的村落民俗研究———以广西宜州市下林村“社日”为例[D].青海师范大学,2012.
[41]王杰文.民间社火[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42]马汉臣.春节社火[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9.
[43]曾爱娣.“社火”考释与探源[J].黑龙江史志,2013(13).
[44]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以青海社火为分析对象[J].节日研究,2011(1).
[45]张兵强.村落社火活动的文化功能探析———以甘肃省静宁县威戎镇新胜村社火为例[D].兰州大学,2011.
[46]田荣军.社火文化研究———以宝鸡县天王镇社火为个案[D].西安美术学院,2008.
[47]张雪淼.一个村落的社火文化史———以雷王村为例[D].宁夏大学,2017.
[48]刘孝瑜.土家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
[49]董珞.巴风土韵———土家文化源流解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50]李星星.曲折的回归———四川酉水土家文化考察札记[M].上海:三联书店,1994.
[51]宋仕平.土家族古代社会制度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52]宋仕平.土家族传统制度与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53]林继富.清江流域土家族始祖信仰现代表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4]陈宇京.狂欢的灵歌:土家族歌师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5]孙正国.熔铸民族性:土家族饮食禁忌的人类学考察[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
[56]向柏松.廪君神话传说与清江流域土家族的原始宗教[J].民族文学研究,2005(2).
[57]向柏松.巴土家族神崇拜的演变与历史文化的变迁[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6).
[58]贺孝贵.恩施社节[J].民族大家庭,2008(1).
[59]熊浚.社:一个古老节俗的当代形态———恩施土家族春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
[60]刘绍敏.恩施社节[J].芳草(小说月刊),2011(7).
[61]刘绍敏.社饭:恩施人的传统佳肴[J].民族大家庭,2010(2).
[62]王玮,彭琳莉.浅论湖北恩施地区社饭习俗[J].文学界(理论版),2012(6).
[63]山雨,刘玲.恩施社饭习俗的文化人类学分析[J].传媒传坛,2019(23).
[64]王文兵.土家族铭刻古籍的文化记忆表达及其传播价值[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