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莹 余婷婷.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历史虚无主义批判———兼论“四史”教育在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中的重要性[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4):104-108.
 [J].SAMSON,2022,(04):104-108.
点击复制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历史虚无主义批判———兼论“四史”教育在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中的重要性()
分享到: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6-6977/CN:61-1281/TN]

卷:
期数:
2022年04
页码:
104-108
栏目:
思想政治理论研究
出版日期:
2022-07-15

文章信息/Info

文章编号:
1673-1395(2022)04-0104-05
作者:
黄莹 余婷婷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厦门361000
关键词:
历史虚无主义唯物史观批判“四史”教育
分类号:
B03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近年来在我国思想界兴起的历史虚无主义,实质是一种唯心史观。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历史观,其根源是资本逻辑。历史虚无主义以或公开或隐蔽的方式否定马克思主义,企图消解我国意识形态根基,从而淡化民族精神,引发思想混乱,动摇我国政治基础。建立在实践逻辑基础上的唯物史观是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出路。站在唯物史观的视角审视历史虚无主义,发现其错误在于忽视“现实的人”及其社会实践,否定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对历史进行肢解,割裂了其连续性。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显而易见,防范化解历史虚无主义,就要淬炼“批判的武器”,树立唯物史观,推进“四史”教育,保持理论上的清醒。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陈鹏.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历史虚无主义辨析[J].学术探索,2017(3).
[3](德)弗里德里希·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M].张念东,凌素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4](德)马丁·海德格尔.尼采(下)[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5]王翼.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透析[J].探索,2018(2).
[6]林峰.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源、困境、工具及克服[J].学术探索,2016(11).
[7]张有奎.资本逻辑与虚无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8]鲁明川.物化劳动与资本逻辑的生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胡博成,朱忆天.资本逻辑场域中的虚无主义:理论脉络与消解路向[J].社会主义研究,2019(3).
[13]张兴成.虚无主义与现代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6](英)格鲁内尔.历史哲学—批判的论文[M].隗仁莲,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8]张三元.现实的人:马克思哲学的现实前提和核心范畴—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札记之二[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
[19]邹诗鹏.虚无主义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0]韩升.唯物史观视域内历史虚无主义的现代性批判[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2).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王贤锋.互联网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泛起与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5):120.
 [J].SAMSON,2022,(04):120.
[2]解慧娟.唯物史观视域下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主动的三重逻辑[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3):107.
 [J].SAMSON,2023,(04):107.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22 -05- 1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思政专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对高校思政课支撑作用研究”(19VSZ088)
第一作者简介:黄莹(1982—),女,湖南湘潭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通信作者:余婷婷(1997—),女,福建福州人,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2-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