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青青.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水平测度研究——基于“千万工程”背景下长三角、珠三角部分城市绩效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48(2):53-61.
点击复制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水平测度研究——基于“千万工程”背景下长三角、珠三角部分城市绩效分析()
分享到: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6-6977/CN:61-1281/TN]

卷:
第48卷
期数:
2025年第2期
页码:
53-61
栏目:
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
出版日期:
2025-03-15

文章信息/Info

文章编号:
1673-1395(2025)02-0053-09
作者:
成青青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省委党校基地,江苏 南京 210009;中共南通市海门区委党校 咨政研究科,江苏 南通 226100)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发展乡村科技
分类号:
F427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动力,已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驱动力量。基于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千万工程”基本要求,论文基于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科技等要素,构建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评价指标体系,以长三角、珠三角部分城市为比较样本,测度乡村全面振兴发展水平,分析区域差异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长三角、珠三角乡村振兴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趋缓,劳动生产率区域差异较大。为此,必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生产要素创新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产业转型升级开辟乡村全面振兴新空间,以发展方式绿色化激发乡村全面振兴新优势,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40204(1).
[2]任保平.生产力现代化转型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逻辑[J].经济研究,2024(3).
[3]宋振江,冷明妮,周波,等.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构建、动态演进及政策启示[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4(4).
[4]赵雪,石宝峰,盖庆恩,等.以融合促振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融合的增收效应[J].管理世界,2023(6).
[5]高鸣,周子铭.“千万工程”经验赋能乡村产业发展的理论逻辑、现实基础与行动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
[6]李军,张晏齐.“千万工程”经验助推乡村建设的历史逻辑与实践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
[7]黄承伟.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行动指南[J].红旗文稿,2024(2).
[8]黄祖辉,傅琳琳.我国乡村建设的关键与浙江“千万工程”启示[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
[9]安晓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打好河南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4(3).
[10]高鸣,郑兆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基于浙江“千万工程”的经验与启示[J].中州学刊,2024(2).
[11]梁志会,张露,张俊飚.包容性制度能改善农村公共治理吗?——基于农业税改革与村庄农田水利投入关系的经验分析[J].管理世界,2022(9).
[12]李小伟.“三治融合”创新农村社会治理体系[J].经济问题,2021(10).
[13]彭艳玲,周红利,苏岚岚.数字经济参与增进了农民社会阶层认同吗?——基于宁、渝、川三省份调查数据的实证[J].中国农村经济,2022(10).
[14]张文英,黄琨.南充市农业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J].中南农业科技,2024(5).
[15]张挺,李闽榕,徐艳梅.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8(8).
[16]苏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基点、内涵阐释与着力重点[J].农村经济,2024(5).
[17]杜旭,王丹,郭翔宇,等.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与比较分析[J].农业经济与管理,2020(2).
[18]张旺,白永秀.中国乡村振兴水平的区域差异、分布动态演进及空间相关性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2(2).
[19]项松林,孙悦.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测度、分析与展望——以安徽省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3(9).
[20]李国栋.中国西部省域乡村振兴水平测度与区域差异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
[21]李鲁,李剑芳,钱力.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以安徽省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为例[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
[22]刘惠良,肖华茂,刘红峰.基于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水平测度及其驱动因素[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23(8).
[23]毛锦凰.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的改进及其实证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
[24]程明,钱力,倪修凤,等.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效度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以安徽省金寨县样本数据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20(4).
[25]闫周府,吴方卫.从二元分割走向融合发展——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学家,2019(6).
[26]徐雪,王永瑜.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5).
[27]芦风英,庞智强,邓光耀.中国乡村振兴发展的区域差异测度及形成机理[J].经济问题探索,2022(4).
[28]屈晓娟.中国乡村振兴水平测度、动态演进与空间收敛性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4(2).
[29]刘战伟.乡村振兴水平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及空间收敛性研究[J].统计与决策,2023(12).
[30]成青青.产业强市的绩效测度与空间关联——基于长三角主要城市的实证[J].华东经济管理,2023(10).
[31]中共上海市委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J].上海农村经济,2024(4).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张晨露,张凡.新质生产力、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长江经济带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4):59.[doi:org/10.14071/j.10088105(2024)1002]
[2]陈婷 徐俊杰.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6):97.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241109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动力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23SYC-88)
作者简介:成青青(1982-),女,江苏南通人,高级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与科技创新研究。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5-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