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李虎.论传承人流动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5).
[2]吕天璐.民协寻找民间文化传承人[N].中国文化报,2005-03-29(3).
[3]林继富,谭萌.“以人为本”的学科实践———2018年中国民俗学[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9(2).
[4]Maslow.Abraham H,MotivationandPersonality[M].NewYork:Harper& Row,2007.
[5]治理之道:用好人才这一战略资源[EB/OL].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9/0528/c1003-31105595.html.
[6]戚剑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体传承———以京族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
[7]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新增1082人平均年龄63.29岁[EB/OL].http://www.cnr.cn/sxpd/shgl/20180518/t20180518_524238157.shtml.
[8]张伟浩.VR视频新闻的中国化尝试与反思[J].青年记者,2019(19).
[9]孙传明,刘梦杰.生态位理论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J].文化遗产,2018(4).
[10]谈国新,张立龙.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刍议[J].图书馆,2019(4).
[11]李超德.新时代需要“工匠精神”[N].光明日报,2016-04-03(6).
[12]刘晓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J].思想战线,2012(6).
[13]刘军涛.习近平祝贺2013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开幕[N].人民日报,2013-11-09(1).
[14]乔晓光.在大学与社区非遗传承之间建立可持续的文化桥梁[J].美术观察,2016(4).
[15]周雨城,陈露.科技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研究———以孝感雕花剪纸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
[16]黄永林,余欢.智能媒体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的运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6).
[17]李琤.新媒体为非遗传播赋能[N].中国文化报,2017-09-09(1).
[18]宋俊华,王明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与问题分析[J].文化遗产,2015(6).
[19]黄玉烨,钱静.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制度的困境与出路[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