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范兴宇吴静.长三角地区农村数字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发展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2):68-77.
点击复制

长三角地区农村数字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发展研究()
分享到: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6-6977/CN:61-1281/TN]

卷:
期数:
2024年02
页码:
68-77
栏目:
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
出版日期:
2024-03-15

文章信息/Info

文章编号:
1673-1395(2024)02-0068-10
作者:
范兴宇吴静
(安徽建筑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关键词:
农村数字化乡村振兴熵值法耦合协调
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随着数字化程度不断加深,如何利用大数据建设现代化农村,推动乡村振兴,已成为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之一。论文选取长三角地区2012~2021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用熵值法计算各项指标权重,测算出长三角地区农村数字化与乡村振兴的综合发展水平。选用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二者的耦合关系与耦合协调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农村数字化与乡村振兴的综合发展水平十年间处于稳步提升的状态,且乡村振兴系统发展水平要始终高于农村数字化系统;农村数字化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耦合关系,耦合协调度均值最高可达0.627,耦合协调关系也逐年上升;安徽省与上海市十年间农村数字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相对落后,而浙江省与江苏省两系统间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始终保持前列位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刘玉成,张茜.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效率测算及时空演变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
[2]武玉环,周荣柱,朱宁.数字乡村与农业生产效率耦合协调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2(10).
[3]王定祥,冉希美.农村数字化、人力资本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基于中国省域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
[4]陈旎,李志.数字乡村建设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困境及其破解之道[J].改革,2023(1).
[5]吕新业,刘蓓.民族地区农村数字化的内涵、路径与趋势[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
[6]周常春,李文会.共同富裕视角下农村数字化与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影响分析与作用机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3(4).
[7]Sept A.Thinking together digitalization and social innovation in rural areas: An exploration of rural digitalization projects in Germany[J].European Countryside,2020(2).
[8]张文超,张传辉.以数字乡村建设全面促进乡村振兴[J].商业经济,2023(8).
[9]易法敏,古飞婷.本地平台商业模式创新、制度逻辑转换与农业数字化转型[J].中国农村观察,2023(5).
[10]完世伟,汤凯.数字经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机制与路径研究[J].中州学刊,2022(3).
[11]王婷,郭小凡,李文慧.基于SWOT分析的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研究[J].中国农业会计,2023(1).
[12]浦徐进,马柯旭,王彦芳.农村数字化对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4(1).
[13]Chigbu E.U.,Klaus M.,Zhang W.,et al.Rural land management and revitalization through a locally coordinated integrated master plan——A model from Germany to China[J].Land,2023(10).
[14]刘彦随.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地理学报,2018(4).
[15]姜长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法治保障和根本遵循[J].农业经济问题,2021(11).
[16]刘钒,于子淳,邓明亮.数字经济发展影响乡村振兴质量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1).
[17]李小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构建新型城乡关系[J].贵州社会科学,2021(1).
[18]张晓林.乡村振兴战略下数字赋能农村流通创新发展机理与路径[J].当代经济管理,2024(3).
[19]张旺,白永秀.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的理论构建、实证分析及优化路径[J].中国软科学,2022(1).
[20]邓熙舜,罗利平,蒋勇.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及其障碍因子研究[J].世界农业,2023(6).
[21]李燕凌,温馨,高维新.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的时序适配性分析[J].农业经济与管理,2022(4).
[22]向继友,楚向红.耦合与调适: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振兴何以行?[J].贵州社会科学,2023(9).
[23]刘彦林.农村数字化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效果评价及机制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22(2).
[24]李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中的数字赋能及其实现路径[J].当代经济管理,2023(5).
[25]周兵,李艺,张弓.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与空间效应[J].中国流通经济,2023(7).
[26]文丰安.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建设现代化:重要性、梗阻及发展进路[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
[27]唐红涛,李胜楠.电子商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作用及其路径[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20(6).
[28]李本庆,周清香,岳宏志.数字乡村建设对产业兴旺影响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22(9).
[29]李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政策创新[J].经济体制改革,2022(3).
[30]何雷华,王凤,王长明.数字经济如何驱动中国乡村振兴?[J].经济问题探索,2022(4).
[31]刘庆.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以河南省2014-2021年1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为例[J].西南农业学报,2023(4).
[32]黄亚军,田金莹.数字乡村与城乡融合发展耦合协调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3(5).
[33]郭豪杰,唐世乔,张德亮.云南省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9(7).
[34]毛锦凰,王林涛.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省域层面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2020(9).
[35]沈剑波,王应宽,朱明,等.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J].农业工程学报,2020(3).
[36]吕承超,崔悦,杨珊珊.现代化经济体系:指标评价体系、地区差距及时空演进[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21(5).
[37]杨雪.中国乡村振兴综合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区域经济评论,2023(1).
[38]宋丽婷,白永秀.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区域差异分解[J].统计与决策,2023(1).
[39]金长宏,唐睿.安徽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及空间分异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22(5).
[40]李文,王璐琪,赵云腾.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同发展研究——以甘肃为例[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23(4).
[41]葛美玲,宋延东,田一楠,等.河北省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及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统计与咨询,2022(6).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徐合帆 郑军 余家凤 马艾.湖北省财政支农资金对农业总产出影响的实证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70.
 [J].SAMSON,2020,(02):70.
[2]汪发元.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金融体系和机制创新[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6):85.
[3]胡艳华 彭娟.后脱贫时期乡村治理与防贫策略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5):85.
[4]孙正国.朝向乡村振兴的神话资源价值研究———以“双重漫游者”新乡贤为视角[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6):1.
[5]张多 高绮悦.川西大禹文化认同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启示———兼论作为地域文化黏合剂的始祖神话[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1):1.
 [J].SAMSON,2023,(02):1.
[6]周俊.叙事理论视域下红色文化传承路径———以板厂峪长城景区红色文化传承为个案[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2):24.
 [J].SAMSON,2023,(02):24.
[7]田兆元.神话叙事观照下乡村振兴与农业生产的谱系重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4):1.
 [J].SAMSON,2023,(02):1.
[8]何春晖 孙正国.鄂西北地区女娲神话资源的乡村振兴价值[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5):19.
 [J].SAMSON,2023,(02):19.
[9]余红艳 孟宇卿.乡村振兴视域下牛郎织女传说的景观叙事研究:以湖北郧西为考察中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6):14.
[10]汪子茗,汪峰.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特色研究——以重庆市云阳县洞鹿乡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4):94.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231029
基金项目:安徽建筑大学科研项目“基于长三角地区农村数字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发展研究”(JR202344);安徽建筑大学科研项目“循环经济与金融创新耦合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关系研究”(JR202359);安徽省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数字经济助力安徽乡村振兴:作用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2023AH040033)
第一作者简介:范兴宇(1984-),男,安徽合肥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金融工程和计量经济学研究。
通信作者:吴静(2000-),女,安徽宣城人,主要从事金融工程和计量经济学研究,Email:18956358477@163.com。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4-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