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永雪 张艳红 朱小梦.集体主义文化下道德信念与自我发展的关系[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119-124.
 [J].SAMSON,2020,(04):119-124.
点击复制

集体主义文化下道德信念与自我发展的关系
()
分享到: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6-6977/CN:61-1281/TN]

卷:
期数:
2020年04期
页码:
119-124
栏目:
心理学研究
出版日期:
2020-06-25

文章信息/Info

文章编号:
1673-1395(2020)04-0119-06
作者:
李永雪 张艳红 朱小梦
长江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湖北荆州434023;长江大学预备役部队心理教育训练研究中心,湖北荆州434023
关键词:
集体主义文化儿童成人道德信念自我同一性
分类号:
G44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社会理论表明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与个体接受的文化价值观、社会规范密切相关。为探究集体主义文化下道德信念与自我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采用2(有争议的道德信念、广泛认同的道德信念)×2(儿童、成人)混合实验设计对277名8~12岁儿童和288名18岁以上成年人进行测试。结果发现,人们的道德信念影响其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有争议的道德信念比广泛认同的道德信念对人们自我同一性的影响更大;18岁以上成年人对自我同一性的感知显著大于8~12岁儿童对自我同一性的感知。这表明,人们持有的道德信念是影响其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树青,朱新筱,张粤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
[2]郭金山.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J].心理科学进展,2003(2).
[3]李建群,肖英.全球化进程中的价值冲突与价值选择[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9(1).
[4]胡晓檬,喻丰,彭凯平.文化如何影响道德? 文化间变异、文化内变异与多元文化的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18(11).
[5]陈少雷.文化转型与价值建构:问题、视角与路径[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
[6]万增奎.道德如何成为我们人格的一部分? ———把自我同一性加入道德教育[J].心理研究,2009(1).
[7]付永钢.论我国留学生的爱国情怀———基于跨文化身份自我认同理论的分析[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8]林加彬,李力红.自传体推理:自我同一性形成的思维加工[J].心理科学进展,2015(7).
[9]方锐.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影响机制研究[D].温州大学,2017.
[10]安秋玲.自我同一性发展理论的不同取向及其演变关系[J].心理科学,2009(6).
[11]谢芳.文化价值观对自我同一性状态影响的跨文化研究———以蒙古族、回族、汉族大学生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12]HeiphetzL,StrohmingerN,YoungL,etal.TheRoleofMoralBeliefs,Memories,andPreferencesinRepresentationsofIdentity[J].CognitiveScience,2017(3).
[13]HeiphetzL,StrohmingerN,GelmanSA,etal.WhoamI? Theroleofmoralbeliefsinchildren’sandadults’understandingofidentity[J].Journalof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2018(5).
[14]SkitkaLJ.DotheMeansAlwaysJustifytheEnds,orDotheEndsSometimesJustifytheMeans? A ValueProtection ModelofJusticeReasoning[J].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2002(5).
[15]王玲凤,傅根跃.小学儿童的道德行为及其与道德观念的相关———诚实原则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冲突情境下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4).
[16]WrightJC,CullumJ,SchwabN,etal.TheCognitiveandAffectiveDimensionsofMoralConviction:ImplicationsforAttitudinalandBehavioralMeasuresofInterpersonalTolerance[J].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2008(11).
[17]凌辉,夏羽,张建人,等.自我概念的结构与发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
[18]胡金生,王红霞,叶春,等.公正研究中的道德信念整合理论[J].心理学进展,2014(4).
[19]雷开春.青年网络集体行动的社会心理路径分析[J].社会科学文摘,2017(10).
[20]StrohmingerN,KnobeJ,NewmanG.TheTrueSelf:APsychologicalConceptDistinctFromtheSelf[J].PerspectivesonPsychologicalScience,2017(4).
[21]HeiphetzL,LaneJD,WaytzA,etal.Mymind,yourmind,andGod’smind:Howchildrenandadultsconceiveofdifferentagents’moralbeliefs[J].BritishJournalofDevelopmentalPsychology,2018(3).
[22]郑治国,刘建平.认识你自己:自我建构理论相关研究述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
[23]Singelis,T.M.The MeasurementofIndependentandInterdependentSelf-Construals[J].Personality&SocialPsychologyBulletin,1994(5).
[24]王恩界,乐国安.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差异———来自于文化心理学视角的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6(8).
[25]侯玉波.文化心理学视野中的思维方式[J].心理科学进展,2007(2).
[26]HorneZ,PowellD,HummelJ.ASingleCounterexampleLeadstoMoralBeliefRevision[J].Cognitivescience,2015(8).
[27]HardySA,CarloG.MoralIdentity:WhatIsIt,How DoesItDevelop,andIsItLinkedto MoralAction? [J].ChildDevelopmentPerspectives,2011(3).
[28]GuardoCJ,BohanJB.Developmentofasenseofself-identityinchildren[J].Childdevelopment,1971(6).
[29]KrogerJ,Martinussen M,MarciaJE.Identitystatuschangeduringadolescenceandyoungadulthood:A meta-analysis[J].JournalofAdolescence,2010(5).
[30]章永生.中学生道德信念形成之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
[31]陈雨曦.基于生命故事范式的中职生自我同一性叙事建构特点研究[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9(5).
[32]周红梅,郭永玉.自我同一性理论与经验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6(1).
[33]张日昇,陈香.青少年的发展课题与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34]张晓琳.大学生羞怯、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济南大学,2018.
[35]喻丰,韩婷婷.有限道德客观主义的概率模型[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
[36]MillerM L,SchlenkerBR.IntegrityandIdentity:MoralIdentityDifferencesandPreferredInterpersonalReactions[J].EuropeanJournalofPersonality,2011(1).
[37]StrohmingerN,NicholsS.Theessentialmoralself[J].Cognition,2014(1).
[38]闫孟伟.道德信念、道德权威性与人的自由[J].教学与研究,2002(11).
[39]吴作富.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两种认同理论:整合抑或分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40]张志学.自我发展与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0(2).
[41]陆劲松,孙菲菲.道德信念的理论探析[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42]彭虹斌.中小学生道德信念的现实意义及培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
[43]刘旭东,梅培军.教师培养学生道德信念的多维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8(2).
[44]陈桂虹.审美情感:道德信念的“胶黏剂”———基于德育美学观的学校德育策略研究[J].江苏教育,2018(47).
[45]寇彧.青少年的道德信念及其培养[J].思想政治课教学,1999(4).
[46]黄璜,王全权.自我同一性视角下青少年道德形成路径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9).
[47]李高辉.青少年道德同一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培养建议[D].杭州师范大学,2012.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付雅琦 彭先桃.具身认知视域下的儿童感统训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4):116.
 FuYaqi PengXiantao.Children’sSensoryTrainingfromthePerspectiveofBodyCognition[J].SAMSON,2018,(04):116.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20 03 05
基金项目:2019共青团中央“青少年发展研究”课题“均衡教育视域下农村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19YB077);长江大学青年人才基金项目“心理学视野下的荆楚文化认同及培育研究”(2015cqr03);长江大学“现代教育与荆楚文化研究”优势特色学科群项目“青少年对荆楚文化的认同和培育研究”(2018YSH01)
第一作者简介:李永雪(1996-),女,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
通信作者:张艳红(1975-),女,湖北松滋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社会心理、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E-mail:zhangyanhong1998@163.com。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0-09-28